|
|
影片《美丽家园》剧照。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股消费主义的文化潮,出现了所谓拒绝深刻的“泛娱乐化”的倾向。
到了新世纪伊始的这几年,由于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产业化阔步前进的态势,不断拓宽并做大了电影和电视剧市场的底盘,贴近社会、关注百姓、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有了新的起色。随着经济的高速成长,文化资本的重组以及对文化品位的提升,出现了告别“泛娱乐化”时代的征象。提升文化品位的核心正在于现实主义的回归,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时代演进的一种必然。
众所周知,现实主义是艺术地把握生活、重塑生活的一种审美精神,其基本准则是将生活视作第一性的立足点;同时,由于生活又总是日新月异、变动不居的,这要求创作主体既要“沉”于生活,又要善于感应生活脉搏的震荡和激变,敏锐地去发现、捕捉并把握新鲜的时代信息和形象。
作为银幕对时代的回应,最近一段时间,以《天狗》、《院长爸爸》、《留守孩子》、《网络少年》、《美丽家园》到《泥鳅也是鱼》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新作接踵问世,在今年4月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和肯定。这些新片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贴近社会、针砭时弊并以热切的现实情怀拥抱生活。如《天狗》以一起惨烈的山林血案作为叙事焦点,塑造了一个既平凡又崇高的山乡护林员李天狗的悲剧形象。天狗昔日曾是战斗英雄,他虽身残力单,但内心里却仍葆有着中国军人的素养和尊严,他在极端封闭和孤立的绝境中拼死一搏,守护了国有山林并为民除害,实现了一次精神的升华,由此他留给人们的思考沉重而具有震撼力。《院长爸爸》、《留守孩子》和《网络少年》,都涉及未成年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富于现实感,而且无不重在一个“情”字。《美丽家园》和《泥鳅也是鱼》,或写哈萨克族青年面临市场经济潮水的冲击而作出的心灵抉择,或以喜剧的轻快节奏,呈现出农民工进城闯荡的命运轨迹,曲曲传情地揭示了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对明天的憧憬。由此,它们激发当代大学生以青春的激情,响亮地提出了“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这一时代命题,这正寄托着人们对中国电影进一步拓展的真切渴望和期许。
与银幕审美的嬗变同步,近年来数字电影的创作,更出现了一派喜出望外的新气象。前不久,在央视电影频道第六届数字电影“百合奖”的获奖作品里,大多数是年轻创作者蓬勃朝气的新作,它们从现代视角关注现实、再现生活,回响着时代变革的大潮新声,呈现出不俗的文化格调。“工业题材”历来被视作难啃的“硬骨头”,从获上一届“百合奖”的《核电铁军》到本届的《金牌工人》,两部作品无不以呈现现代化大工业的磅礴气势见胜,作品从大处落墨,紧紧抓住写“人”这个核心,揭示出了人物坚持科学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时代特质,为弘扬时代主旋律做出了新的艺术贡献。以写乡风乡情为特色的《牛贵祥告状》、《烩面馆》以及《法官老张轶事之回避》等作品,敢于直面农村现实的矛盾,忧患民生,却又更多地着墨于文化底色和人性深度的开掘,这在当今银幕上也实属难得。且看牛贵祥与当年的“秋菊”大不一样的“告状”,牛贵祥本是状告村主任强换自家的“好地”用来修路,可随着进城告状的起落变化,他却超越小农经济的局囿,悟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乡土辩证法,竟成了维护村主任带头修路的实干者,迎来了一次现代文明意识的洗礼。同样,描写农民工的《烩面馆》,表现基层“执法者”的《法官老张轶事之回避》,都显示了在现实主义深化上的重要突破。
在“泛娱乐化”的文化语境下,我国的电视荧屏上,戏说式或调侃式的历史剧、爱到三角而多角的现代都市滥情剧,或浮华炫目的时尚青春偶像剧等等,层出不穷,风靡一时。现实主义的回归,尤有其特定的时代紧迫意义。事实上,在中国年产上万集的电视剧的汪洋大海里,有志于现实主义的追求者并不乏人,其作品如同海上的片片风帆,尽管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在人文质地上则堪称是冠领电视剧文化品格之佼佼者。近期的《铁色高原》、《沙场点兵》、《西圣地》、《都市外乡人》以及《老娘泪》等,则都因它们在不同题材领域内重开现实主义的风气,成了受到广泛关注而深具文化格调的力作。
《铁色高原》、《沙场点兵》都属于宏大叙事的作品,以塑造富于阳刚之美而唱时代之大风的中国军人形象为主体色调。前者以充沛的激情刻画了老一代铁道兵的英雄群像,军人庄严的铁色,在荧屏上岿然耸立起了一座我们民族与日月共辉煌的精神丰碑;而《沙场点兵》则以其鲜活的当代感,雄辩地揭示了现代化战争,拼的不仅是武器装备以及数字信息技术,更拼的是指战员的现代军事胆略、意志、智慧和高科技军事素质,这一主题立意无疑是独具现实深度的。
《西圣地》以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为背景,历史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透过主人公扎根油田、迭经坎坷的个人命运,折射了克拉玛依和我们年轻共和国成长的历史沧桑,艺术笔调质朴、粗犷并富于历史的厚重感。
《都市外乡人》和《老娘泪》都以其直面现实的新鲜发现及其在题材开掘上的深度而令人瞩目。这两部电视剧的叙事都涉及农家子弟向城市流动这一时代潮流,与80年代的高加林(小说及同名电影《人生》)相比,剧中主人公与高加林当年艰窘、无奈的处境已大有区别,而他们的命运则在城与乡的交汇点上,呈现出善恶两分的不同走向。《都市外乡人》写得较为朴素、平实而温馨。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男女主人公在都市里仍以乡土为做人的信念,脚踏实地、同甘共苦,在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同时,也被都市顺其自然地接纳了,冲破旧风俗重重压抑的爱情也迎来了绽放的春天。而《老娘泪》则是一部笔触严峻而沉重的现实悲剧。该剧在伦理亲情与侦案追踪交织展开的叙述中,倾注满腔激情塑造了一个质朴刚强、明理守法的乡村老母亲的形象。儿子因受到母亲的爱心、亲情和人格清白的感召,为了找回自己乡土的根,一路上在灵魂撕裂和自我救赎中挣扎,最终投案自首。在这里,面对着现代法与理的拷问的母子伦理情,令人潸然泪下,同时焕发出刻骨铭心的警世意义。
现实主义是常青而不会凋零的,它所依托的正是来自“生活的富裕”。正如黑格尔老人所说:“在艺术和诗里,从‘理想’开始总是很靠不住的,因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这里所说的“生活的富裕”,又岂是朝夕所可得之的,它需要创作者将自己真正“沉”入生活,在生活中浸泡、感受、体验、吸纳,与时俱进地跟上生活发展的步履,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举凡优秀作品的诞生,无不证明了一点,惟有“生活的富裕”,惟有得之于生活的厚积薄发,我们才能真正拍出更多更好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而无愧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