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那个哟呵嘿……用力划哟……纪念老汉屈原哟……”昨日,在雄壮、浑厚的号子声中,沉寂百年的独特民俗——划旱龙船,在江津市李市镇复苏,上万人纷纷涌上街头,争睹奇观。
万人争睹旱龙船
昨日上午9时,李市镇张灯结彩,居民走出家门涌上街头,观看该镇党委、政府主办的“旱码头龙舟会”山歌赛。
随着浑厚的号子声和强节奏的鼓乐响起,一名老者手持小红旗率先登场。在他指挥下,20名壮汉“划”着两艘旱龙船出场。船长约8米,用竹条扎成,糊上布,绘有鳞甲,状似龙舟。壮汉们喊着号子,拿着木浆,一前一后有节奏地挥动,双脚站在中间空着的旱龙船中央,整齐小步向前移动。船行之处,欢笑声、掌声震耳。
同时,作为划旱龙船的附属节目——唱山歌、长扇、花船等传统民间艺术也逐一登台。“我爱情妹儿嘛,好当家嘛……”,一曲曲由当地农民、老师、机关干部等演绎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山歌,将现场一波一波推向高潮。即便烈日当顶,观众仍看得如痴如醉,直到中午12时活动结束,他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李市镇党委副书记黄登称,该活动绝大多数参与者是村民。据不完全统计,当天共有1.5万人观看划旱龙船,规模堪称李市镇历年之最。
民俗沉寂约百年
黄登说,划旱龙船在当地是古已有之的民俗活动。当地旱龙船由来是:相传若干年前,人们为纪念屈原,便在端午节进行龙舟竞渡。可当时李市场(现李市镇)无一河流,聪明的人们就想出办法,用竹子、纸等扎成龙舟,在端午节时扶着这样的船游街,边走边喊号子,这就是后来的划旱龙船。因划水龙船的划船者最后要上岸抢红,而划旱龙船却没法抢红,李市人就再次创新,在牛市坝(李市镇一个小地名)的黄桷树下唱山歌、吼号子,这就诞生了现今的赛山歌。有好事者还扯来红布、扇子、粽子等,吊在黄桷树上作奖品,奖给优胜者。久而久之,这一活动形成了民俗传承下来。可不知何故,近百年来,划旱龙船越来越少,直到消失,只有赛山歌一直延续至今。
打造民俗成品牌
“举办这次活动很不容易。”黄登坦言,去年7月,江津市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址挖掘保护,发掘了这一民俗。因该民俗在史料上记载寥寥,扎龙船、号子、划船方法等又讲究一代一代面传心授,因此原样复制很难。此次为扎龙船,他们请教了多名美术老师,均无果,后来好不容易找来一位80多岁老人才扎出来。此次划旱龙船的总指挥、63岁的当地农民凌承荣也遗憾说,他虽参加过多年龙舟比赛,但在陆地上还是头一回,更不知道划旱龙船的游戏规则。因此,他指挥的旱龙船也只是参照划水龙船,作了一定改动。
黄登称,从此次活动来看,民众对这一民俗有极大热情。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挖掘这一民俗,并将其当成李市镇的文化品牌进行打造、传承和发扬。
晚报记者 韩毅/文 张质/图
来源: 华龙网 2006-06-01 0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