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矿主如何“摆平”三大瞒报手段调查
早报特派记者魏华兵发自山西大同 把50多人被困井下说成“5人被困”,发生在左云县张家场乡新井煤矿上的弥天大谎,震惊了社会。
然而,仅在山西左云县,瞒报事故并非只有这一起。 “5·18”事故发生后的第十天,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透露,去年12月28日,该县店湾镇范家寺煤矿发生一起17人死亡、3人失踪的透水事故,同样被瞒报。
矿主为何要屡屡瞒报事故?他们经常会用什么手段进行瞒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手段一
高额赔偿“封口”
在左云县新井煤矿事故中,至今仍困在井下的56名矿工来自10个省市,据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了解,这些矿工都不是大同市本地人。
在左云县一些小煤矿,部分矿工的收入可以达到3000多元甚至5000元。而左云县城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也只能挣到1000多元。
在当地,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出了事故后,外地人好打发,而本地人通常比外地人要高出很多。”这就是一些小煤矿雇佣矿工只要外地人,不要本地人的原因。
这些外来矿工大多家庭贫困,即使他们在矿难中死亡,家属面对矿方提出的高额赔偿承诺时,他们也默认了矿方的“不要声张”的条件。
而且,由于路途遥远,很多外来矿工家属来回一趟都很不容易,能一次得到几十万的赔偿,他们已经觉得很不容易了。
按照国家赔偿标准,矿难事故中每死亡一人,赔偿20万元。据央视报道,此次新井煤矿发生事故后,矿方曾承诺,“只要私下处理不上报,死一人给40万元”。
在采访中,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就听到这样的说法:煤矿发生事故后,矿主以死一人赔60万元的标准,将事故“摆平”了。业内人士解释说,矿主之所以愿意花大价钱“封口”,是因为只要让煤矿继续开采,钱终究会赚回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赔偿的钱,其实就是矿工为矿主挣的钱。”
手段二
分散上报事故“化小”
按照国家和山西省的有关规定,一次发生死亡3人以下的煤矿事故,由县级部门处理;一次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的煤矿事故,由地市级部门处理;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煤矿事故,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
一些煤矿发生事故的矿主,在“一次死亡”上做起了文章。5月30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采访了一名开矿10多年的业内人士,他透露了一些矿主瞒报的“花招”。
他举例说,如果某个煤矿出了事故,矿主明明知道死了4个人,但他故意隐瞒不报,或者故意减缓救援进度,今天从矿井里拉出2个人,向县一级部门报告称“因事故死亡2人”;隔几天,再从井下拖出2个人,再次向县一级部门报告称“因事故死亡2人”。
在采访中,有知情人士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曾经一个矿上死了8个人,矿主分4次上报,事情最后悄悄平息了。
在张家场乡新井煤矿事故中,矿主最初上报5人被困井下,当时李付元是不是想以这种方式“化解”一起特别重大的透水事故,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也不得而知。
据悉,矿工的正常死亡率为,每百万吨死亡一人,一些地方部门对煤矿的瞒报事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手段三
医院沦为瞒报“帮凶”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去年10月27日上午8时,左云县张家场乡一家煤矿巷道塌方,一名28岁的陕西人和一名内蒙古青年遇难。
事故发生后,矿主并未将这起事故及时向安监局报告,而是在上午9时将死者拉到100多公里外的某外省县级医院。因为包工头陈某和该医院的关系,两名矿工的入院病历竟被记录为“因病死亡”。
11月1日,矿方和两名死者的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后,同样以“病故”为由,在当地火葬场将两名矿工火化。
“一些大医院甚至就是煤矿老板的后盾。”5月30日,一名山西煤矿业内人士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说。这一说法也得到了上述老矿长的证实。
矿主李付元
早报特派记者魏华兵发自山西大同 矿主李付元是个什么人物?一个农民!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迅速地变换着角色———一名农村穷孩子、外出打工者、小包工头、煤矿承包人、数个煤矿的矿主,最近又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黑心”矿主。
李付元的老家位于左云县管家堡乡黑土口村,这是一个偏僻的小村。5月28日下午,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来到黑土口村。20多年前,李付元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黑土口村并不大,只有70多户人家,村里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出外打工了,就像当年的李付元一样。如今留守在家的是一些老人、小孩,还有一些年轻的姑娘。村里学前班老师说,这里不允许未出嫁的女孩子出门在外。
在午后温暖的阳光里,三三两两的村民坐在墙角里晒着太阳,他们虽然都已经知道李付元被抓的消息,但刚开始很少有人愿意谈起这个人。
在村民眼中,李付元也是一个乐于帮助乡里的人,每次老家有人结婚,他都会把礼送上,遇到有的年轻人结婚想用好的婚车,他还把自己的保时捷借给同乡。一名18岁的小姑娘还记得李付元今年春节回家,牵头为村里搭台看戏的事。她说:“如果我有事,可能也会找他帮忙的。”
“他(李付元)也是穷出身。”村民说,李付元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他年轻的时候在砖窑里打工,专门做砖胚。
李付元如何从一名打工者转变为一名包工头,这一段历史鲜有人知晓。1999年,湖北籍矿工杨代华认识李付元时,他已经是一个包工头了。
据大同当地人称,上个世纪90年代,煤炭行业不景气,这却给李付元带来了机遇。从1997年到1999年,左云当地很多单位的煤矿纷纷被转包或者卖出去,这个时候,李付元揣着自己打工挣来的血汗钱,开始踏入“黑金之路”。
杨代华回忆说,1999年,李付元每卖一吨煤,可以赚六七元钱,一年可以赚几十万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额”资本。李付元先后承包了几个煤矿,然后又相继转手。
张家场乡的新井煤矿是李付元淘金之路的新起点。多年前,李付元有个被送给别人、后改姓张的哥哥,如今已经分管张家场乡的煤矿工作。左云县是山西的产煤大县,而张家场乡是该县的产煤乡。
在山西还没有开始整顿中小煤矿的时候,新井煤矿年产9万吨,也算得上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矿,煤矿市场回暖后,该矿的净利润可以达到7000万元。
进入21世纪后,煤炭市场逐步回暖,李付元的资金“雪球”越滚越大。一名普通的农民,在外打工的20多年里,迅速完成了巨额财富的积累,这在左云当地也是众人的谈资。
然而,与黑土口村村民的印象不一样,新井煤矿“大老板”并没有表现出乐善好施的一面。
在新井煤矿,矿工的平均工资只有1000多元;矿工冬天取暖、平时做饭的煤,必须160元向矿上交费;矿工住的是简易工棚,还要分别交30元至70元;矿上没有给这些工人最起码的安全设备,甚至矿灯都是自备。经历过“5·18”事故的矿工事后回忆说,在这里挖煤,“吃的是阳间饭,干的是阴间活。”
5月18日,张家场乡新井煤矿发生特别重大透水瞒报事故,李付元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不过人们这一次谈起他时,不再用“啧啧”称叹的语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