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人大代表深入社区询问老年人养老状况。胡晓君摄
20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220万,养老问题将成为全社会面临的难题。今年初,市人大代表提出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议。前不久,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索连生带队,督办该建议的办理情况——
退休后的张老师夫妇已经年届七十,身体都有毛病。虽然居家有房,一儿一女事业有成,但老两口已经开始盘算:“万一行动不便了,儿女工作实在太忙,不行就靠社会养老吧!”这算得上是现实和明智的选择,而且有这种想法的老人日渐增多。问题是,社会能解决这些老人的需求吗?
养老机构只能满足3%老人需求
人口老龄化、老龄人口高龄化、空巢老人增多,养老需求与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剧,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未富先老”了——这就是北京市面临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02万,占常住人口的13.1%;而各类养老机构的总床位30267张,每百名老人仅拥有床位1.5张。预计到20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8%;全市养老机构随着建设总床位将达到5万张,百名老人也不过拥有床位2.3张。
这意味着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全市97%以上的老人的养老问题,不能靠养老机构得到解决。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如何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我们必须破解的课题。
代表建议推广居家养老新模式
今年初,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申丹提出关于老人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议。她在建议中指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家庭所渴望的。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构建全方位、高质量、规范有序的养老体系,势在必行。
目前,本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方式大致分三种,分别为福利性养老、社会性养老、家庭养老。而从实践效果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若实行社区居家养老的方式,与中国的传统观念和国情国力比较符合,相对容易为人们接受。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申丹代表建议:积极推进“无围墙敬老院”,整合区域资源,搞好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整体规划,完善社区养老的看护、卫生、医疗等服务体系,建立以社会养老机构为主体、以社区老年人福利设施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新体系。
市人大领导带队督办“养老建议”
申丹代表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议,引起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将其列为2006年市人大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的建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索连生直接督办。不久前,索连生带队视察了西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听取了市民政局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的情况。
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建立“无围墙敬老院”试点已经两年了,是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这一养老模式,它的理念是打破机构养老的地域界限,实行开放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住宅资源,通过政府扶持、民间组织操办、市场运作,构建起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全覆盖。
它的优势是:以满足社区老年人需求为目标、以服务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医疗卫生和家政专业队伍为骨干,把人文化、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服务送到每一位需要服务的老人家中。目前,“无围墙敬老院”正在逐步向周围社区延伸。
“无围墙敬老院”值得推广
居家养老新模式受到了市老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的肯定。他指出,这一模式可以让一部分家庭困难的老人得到照料,有利于社会稳定:首先,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符合“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特点。其次,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点,可以用较少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再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老年人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只要有到位的服务,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
前往督办建议办理工作的市人大代表认为,应打破以往由政府包办养老问题的局面,形成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相互补充的新模式,大力推广“无围墙敬老院”。
什么是“无围墙敬老院”
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的“无围墙敬老院”,下设信息服务、生活服务、医疗服务、精神文化服务和法律咨询五个部门。
汽南社区的“无围墙敬老院”利用月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方便、快捷的社区医疗服务,建立老人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医疗方式,同时还动员社区内离退休的专业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补充。
在家政服务方面,“无围墙敬老院”除聘请专门人员参与服务外,还与助友家政公司等合作,为地区老人的日常生活提供周到服务。
老年人个性化服务也是重要的服务内容之一。根据老年人性格、爱好、文化素质的不同,社区依托老年人协会等组织,把爱好相同的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联谊活动,使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充实起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