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胥柳曼)“汨罗之水,浦江闻兮;漫漫长路,吾子独行;痛哉屈子,国觞绝伦”……在中国的第2286个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昨天,来自全市100所学校的2500名中学生齐聚在闵行七宝古镇,佩香草,穿楚服、诵《离骚》,举行了一场大型公祭屈原仪式。
“蛮新鲜,蛮好玩的。没想到电视剧里才看得到的场景,今天我也体验了一把。”扮演“将军”的七宝中学高一学生金必臣兴奋地告诉记者。据悉,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最正统的祭祀,活动主办方与他们共同查考了《礼记》以及近代祭黄帝陵的各种祭祀仪式。为组建仪仗队,他们还去了无锡的“三国城”,找到了旗幡、卤薄(古代仪仗用武器)、长号、炮等祭祀用具。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许多同学的脖子上,都佩戴了五颜六色的香袋、或者把熟鸡蛋放在一种毛线编织的网格套子里。“老师说,屈原比较喜欢佩戴美玉、艾草等之类的饰物。并且,这也是端午节的一种习俗。”来自七一中学预备班的郑嘉安表示,自己学会编织后,还特地到市场买材料编织香袋送给父母。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次“屈原祭典”的祭文通篇古体,四字一句,而文章的作者,是来自久峰中学16岁的高一学生。“我们向所有参加祭祀的学校征集祭文,收到了数千篇文章。总体感觉,其文言文水平比我想象得好,但数量还不够多。”师大一附中名誉校长、特级教师陆继椿表示,在中学教材里文言文占到了40%,先秦文学比例更少,且主要以诗经为主。而屈原的《离骚》、《天问》等代表作是不包括在内的。“为了这次祭祀,我们特地把这篇名著的精彩片断文言白话对照,事先分发让学生了解。”
谈起此次联合100多所学校师生举行“屈原祭”的原因,爱的教育研究会董兴茂表示,去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给了国人很大刺激。端午祭来自中国的端午节,怎么反倒成了别人的文化专利?“到了中秋,只知道吃月饼;到了春节,就幻想着七天在家吃喝打游戏……现在,很多孩子对传统节日异化得太严重了。”陆继椿表示,如果教育不强调节日背后的内涵,那么将导致中国孩子对民族节日缺少“同情和理解”,只对洋节感兴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