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港进口原油接卸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图为比利时籍44万吨级“泰欧”号轮靠泊大榭实华原油码头。
邢永春 摄
编者按:作为率先发展的沿海开放城市,资源独特的宁波走出一条既非苏南也有别于温台的路径。在经历了去年宏观调控的“大考”之后,宁波又遭遇国际原材料市场风云变幻的考验。宁波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遭遇、困惑及对策,在东部地区具有示范价值。今天,刊发的是记者发自宁波的3篇系列观察的第一篇。
国际港城
立足全球调准发展方位
“宁波—舟山港”正式启用统一名号。
“十一五”伊始,宁波、舟山开门见喜。历久多磨的港口跨区域合并,为宁波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性机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原院长雷斯特·索罗的话或许更具代表性。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园区,这位洋先生这样说:不应该把北仑港看作是省内或者是华东地区的一部分。宁波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经过20至30年的努力,成为中国东部的鹿特丹。
宁波把这一厚望译成 “十一五”规划的表述: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港口。去年宁波港以2.2亿吨的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位。今年初国际港航界权威杂志英国《集装箱国际》最新评出“世界五佳港口”,宁波港以其快速发展的势头成功入围。
市场。万家企业驰骋国际市场,“宁波制造”饮誉全球。去年进出口总额达334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10%,以至好心的专家担心这依存度是否太高会招致风险。外贸出口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许多宁波老板没有去过北京,但去过巴黎;普通话不会说,英语却能应付几句。
城市。去年,宁波经济外向度超过73%,出口总额达222亿美元。外贸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新增就业4500人。历届市领导都直言不讳:抓开放,就是抓农业、抓工业、抓税收、抓稳定。最近的一个新消息是,筹建中的泛亚航空公司将落户宁波,这意味着宁波将成为国内首座拥有外资背景的航空公司的城市。
如今,上万家外资企业“引进来”,近千家企业“走出去”,给这座港城注入了浓浓的国际味。宁波以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全国千分之四的人口量,创造了占全国百分之二点五的出口业绩。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形象地表述为“无外不富,无外不发,无外不强,无外不快”。提高和强化国际化的水平、能力,调准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城的定位,是宁波肩负“率先发展,走在前列”使命的新谋略。
“无宁不成市”
重振商城雄风
一个城市的产业定位,往往需要机遇的东风。改革开放之初,宁波抓住了“沿海开放”的发展机遇,以港兴城促成了临港大工业的崛起;上世纪90年代,宁波抓住了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及时承接了跨国公司转移的低端生产加工环节,成为“世界工厂”的组成部分;今天,宁波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城的主攻点瞄在“商贸活市”战略上,让第三产业领跑。
解析这一战略选择,宁波市市长毛光烈认为背景至少有三:其一,基于国际产业大转移、国内产业大调整的历史机遇。人均GDP收入超过3000美元就是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机遇期。去年,宁波达到4700美元,已符合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跨越的国际惯例。凡事放到国际背景下去思量,已是宁波人的习惯。
其二,宏观调控的“倒逼”机遇。“十五”期间,宁波GDP翻了一番,但也付出了资源成本过高的代价,存在高能耗、高耗材、高污染、低效率的“三高一低”问题。引资担心没地,上项目担心污染,拆迁担心围堵,特别是水、土地、人才等资源要素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小市”宁波靠什么来支撑下一轮的增长?
其三,来自区域竞争的压力。与兄弟城市比较,主要差距在服务业上。一位领导同志来甬考察,白天赞叹企业红火,晚上长叹城市冷清,10点以后街上灯暗人稀店歇。号称“商城”,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却不过40%。
还有一个缘由不言自明:税收的增长点。“1%的土地产出了20%经济总量”。海曙区施孝国是各区中最先尝到服务业甜头的区委书记。作为开发完毕的中心城区,借助这总面积不到全区土地1%的商务楼宇而搭建的平台,迅速集聚起人才流、资金流、商务流、信息流等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去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GDP的80%,占全部地方工商税收的80%。
“‘十一五’期间如果没有初步形成现代化港口城市,以后就很难形成了。”这一假设,把服务业提升到事关宁波兴衰的高度。宁波自古繁华,商贾云集,早有“无宁不成市,无绍不成衙”之说。
重振雄风看今朝。去年起,红头文件似军中令一道紧似一道:《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4+10”规划》、《实施宁波市商贸流通服务业新突破的意见》。财政、税收、组织三管齐下刺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兴盛,首次把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列入对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
“买全球货,卖全球货”
国际贸易平台亮出第四张优势经济牌
“抓服务业是不务正业”。“商贸活市”战略提出后,不同意见者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顾虑并非毫无根据。第二产业占到GDP的65%以上,“宁波制造”享誉海内外,使务实的宁波人对制造业情有独钟。特别是看到有的城市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倾向,“服务业不是主业”的论点更有依据了。
“我们优先发展的是与临港大工业和先进制造业结合最紧密的生产性服务业,如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会展业,以及中介服务和金融保险等。”宁波市副市长邬和民强调了宁波服务业的特色。在产业升级的压力下,这种既不放弃制造业,也不盲目发展服务业的战术,被认为是务实精神和商业智慧的充分展现。
呼之欲出的“国际贸易平台”,将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亲密对接。这是继港口、民营、外向之后宁波亮出的第四张优势经济牌。
人们注意到,作为“商贸活市”战略的龙头产业,将于今年底正式运营的宁波国际贸易中心将集“国际商家采购、进口设备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国际展览展示、物流配送服务和国际营销机构集聚”五大功能于一身,一句话,整体成本比任何地方都低的最佳采购点,让客商在宁波“买全球货、卖全球货”。表面看,这像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升级版,其实质是现代化的高端国际交易平台。
“宁波开放的气度还要再大一点,要吸引客商来赚钱。”“客人是条龙,不来就要穷。把客商赶跑了,就等于砸了大家的饭碗,大家要联合起来砸他的饭碗”。翻阅宁波市领导的讲话,振聋发聩。
国际贸易五大基地蓄势待发。位于城市东部新区占地60公顷的国际贸易平台好事快办,投资5亿多元的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就在日前提前竣工。
服务业加力,客商赚了钱,也感受到宁波轰鸣的马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宁波GDP增幅达到13.2%,特别是第三产业势头迅猛,增加值增幅超过一产、二产,外商投资服务业的项目增长也首次占据榜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