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麒麟新城农民安置区内,工作人员在进行摇珠登记。
划入广州市区后,南沙村民的心情是又兴奋又迷惘。兴奋的是,大港口、大工业给这片曾经以农业为主的土地带来活力;迷惘的是,急剧的城市化,让他们变得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有一种被边缘化的感觉。如何消除村民们的迷惘?南沙区委为此派出大批挂村干部,进村入户,努力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分享发展成果。
收入翻了六七倍
位于大角山边上的鹿颈村,周围陆陆续续建起酒店、学校、公园以及一批现代化的工厂。为了让村民有出路,村党支部多次召集大伙谈心,劝导村民更新观念,还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好几期就业培训班。如今,绝大部分村民打工不再出远门,有到酒店做保安的,有到工厂打工的,有开餐馆办酒楼出租房子的。村支部书记黎德森告诉记者,在他们村,村民年均收入现在高达6680多元,比10年前翻了六七倍。
万顷沙镇各党支部主动与流动党员联系,对部分外出务工、承包耕地不能回村的党员,利用节假日登门访问,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
南沙区规划建设部门则主动介入各村最棘手的社区改造、自留地规划等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送法规进村”、“送规划进村”,帮助村民树立集约用地意识,牵头组织编制村民自留地规划,并承担编制规划的部分费用;经贸部门积极向村里提供招商引资方面的有效信息;劳动部门实施“再就业援助”,多渠道多方式对村民加强职业培训,稳妥解决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退伍军人的就业问题。莲溪等村还制定政策:凡本村村民参加学习并取得上岗证的,每人每天补助10元伙食费和10元误工费。
针对农村基层党员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流动外出少、生活困难等现状,南沙区资助每个困难党支部活动经费3000元,另由镇村做相应补贴,组织农村党员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做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福利有了保障
为了解决村集体的出路,南沙决定给每个行政村预留15%的用地,由各村自行掌握发展集体经济。
紧邻工业区的南沙街大涌村自己投资900多万元,动手建起9000平方米的通用厂房。党支部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轮流值班,日夜驻守在工地,督促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使厂房提前竣工并投入使用。眼下,这批厂房已被来自美国、香港、台湾等地的企业租赁一空,村里每年可增加租金收入90多万元,村民福利也有了可靠保障。
横沥镇被定位为综合服务中心后,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成立蔬菜、玉米、花卉协会;建立1万多亩的蔬菜基地、4000—5000亩的玉米基地和数百亩的花卉基地。还建了一个即时反映农产品交易和市场变化的电子商务网,筹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
新兴村村民梁润根过去种水稻,一亩收入只有300元—400元,去年看准当地土地肥沃,在农技员的指导下种了20亩花卉,每亩收入达6000元。
为了节约用地,配合建设新农村,南沙区投资4亿元,在黄阁镇建起一个可容纳2438户的现代化、花园式农民安置区——麒麟新城,小区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配套齐全,还有数字电视、宽带等,目前摇珠分房已轮到第六批,600多户村民高高兴兴地拿到了新房钥匙。
最开心的时刻
南沙区所辖由番禺区划并而来的黄阁、横沥、万顷沙三镇,过去均有番禺“西伯利亚”之称,发展较慢,困难农民不少。
珠江管理区205户困难家庭中,六七成是归侨,今年春节前夕,区民政干部前往开展“冬衣暖人心”活动。越南归侨郑先生一边笑逐颜开,一边连擦眼泪:“这是我过得最肥、最开心的一个春节。”他说,一家人很快就不用再靠耕种为生了,以钢铁、造船、化工为标志的临港工业和港口物流业在周边的快速崛起,大大改写这一片土地的历史,也改变了归侨们的命运。
南沙区尚有低保户1369户3169人,区里参照广州其他市区的标准,给予城镇低保户每人每月330元补贴,农村220元补贴。莲溪村则在村办合作医疗之上再投入18万多元,为3000多村民购买了区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民若因病住院可享受二次报销。71岁的五保户何老伯,年初动了一场大手术,四五万元手术费没掏他本人一分钱的腰包。
大涌新村有30多户村民房子建在山脚下,以往每逢大雨,村民们苦不堪言。今年初,村党支部筹集了106万元,铺上了500多米的排水道和整齐的水泥板村道,还新建了垃圾池……如今,改造一新的村公园成了村民们休闲的好去处。村里的残疾特困户欧福轮,多年来一家4口居住在墙体崩裂、瓦面漏水的破旧危房里。前不久,也是支部成员带头捐款,多方筹措5万多元,为她家建造了一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