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宝鸡市政协抽调21名熟悉农村工作的政协委员和机关干部,组成两个调研组,深入千阳、眉县、陈仓等六个县区和市委政研室、市农业局等11个涉农部门,对宝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分别召开市县两级涉农部门、乡镇负责人和村组干部座谈会14次,先后听取了70余名涉农部门负责人、30余名乡镇负责人和60余名村组干部的意见建议。
(一)
近年来,宝鸡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精神,坚持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全市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这次调研情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宝鸡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大部分县区对新农村建设已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和积极的行动。动手比较早的千阳县以建设文明家园为主线,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县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环境明显改观,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国家卫生县城,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较好的路子,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眉县在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文件的基础上梳理出95项工作、20个重点规划项目和86个国家投资项目,明确了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分解下达了争取和实施项目的责任;陈仓、太白、风翔、岐山等县区也通过各种会议,明确了任务,制定了措施。
广大基层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高、干劲大,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有的对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持怀疑观望态度,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存在急功近利倾向;有的认为只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新农村也就建设成了,甚至说这回国家要给咱农民盖房修路了;有的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方法和措施了解不够,感觉无从下手。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难以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思想观念相对滞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一些支农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文化医疗卫生条件差;一些地方迷信、赌博活动有所抬头,等等。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之,农村人口多、收入低;底子薄、条件差;资金少、人才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
委员们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创建文明家园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当前,要集中抓好五个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加强农村产业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始终把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重点是组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着力支持粮食主产区重点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业,努力实现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业养殖方式转变,加快畜牧大市建设步伐;二要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把农业基地作为“第一车间”,统筹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三要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既要做大做强“宝鸡技工”、“西秦家政女”等劳务品牌,建立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又要大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流通、加工和服务业领域,向二、三产业要收入。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的主要载体,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近转移。
二、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以“三大工程”建设为抓手,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一是实施村容村貌工程。加强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集中清理粪堆、柴堆、土堆。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推动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工作。着力抓好清洁庭院、清洁村庄,逐步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和整体美化的目标,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快以乡村公路、基本农田、电网改造、水利水保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实施文化教育卫生工程。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巩固“普九”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依靠科技知识致富的本领;加强农村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和图书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站、点,巩固和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扩大公共卫生覆盖面。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前提,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法制建设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为此,一要用新观念改造农民。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八荣八耻”教育活动,帮助农民破除陈腐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破除封闭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拼观念;破除懒惰依赖思想,树立勤奋自强观念;破除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富而思进观念。从而使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市场接轨,与时代接轨。二要用新科技培训农民。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依托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广大农民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要用制度规范农民。指导农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全体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维护卫生的责任制和约束机制,用以规范农民行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照章办事和文明诚信水平。四要用法制教育农民。大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农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五要用新风尚引导农民。广泛开展以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为主题的活动,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各种陈规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积极组织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村”、“好媳妇”等群众性评比活动,激励先进家庭,鞭策后进农户,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实现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
四、以建立村民自治机制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
首先,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前要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把真正懂农业、懂农民,对农民满怀深情、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同志充实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特别要选好带头人。要积极推广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村里任职的成功经验,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培训,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引导广大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其次,要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确自己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自觉投身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来。第三,要不断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完善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村级民主制度和程序,切实做到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不断扩大基层民主。第四,要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内容,增强公开的时效性,提高公开的透明度,把群众关心的村级财务收支等需要公开的事项,明明白白展示出来,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村务工作,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五、以解决农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大力加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一要切实做好贫困地区的扶贫帮困工作,按照扶贫到村、项目到户的要求,采取多种帮扶措施,引导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致富途径,切实提高生活水平。二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着力解决广大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三要继续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完善贫困学生救助机制,消除农村孩子上学的后顾之忧。四要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农村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努力实现应保尽保。五要积极探索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六要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事件,深入开展平安农村建设工作,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避免单打一,防止片面性。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既要克服只追求短期政绩,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急性病”;又要克服畏难松劲,消极应付,无所作为的“慢性病”,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真抓实干,坚定不移地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深入。
二、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制定规划,要以县为主体,以乡为板块,以村为单位,以户为细胞。要围绕总体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按照适度超前、一次规划到位、逐步稳妥实施的原则,把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精心谋划,科学论证,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要在编制好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部门单项规划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原则,重点制定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规划、村内产业发展规划和村民住宅布局规划。新农村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在制订过程中,既要接受专家的指导和论证,又要走群众路线,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呼声,确保规划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当务之急,要明确规划主管部门,组建专门班子,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
三、试点示范,引好路子。一要进行试点。今年要把试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抓好。各地市应尽快确定试点村,拿出试点方案,尤其要明确试点内容,组织力量,开展试点工作。要把新农村建设试点与各级领导的工作联系点、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小康建设示范村等统筹考虑,注重实效。既要优先在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班子力量强、发展基础好的村布点,又要注重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村布点,真正体现选点的代表性。二要培育典型。要把全省确定的示范村作为样板村来建设,及时总结办点经验,积极向外推介宣传,充分发挥试点村在制定规划、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推进工作等方面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为推动面上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三要分类指导。建设新农村涉及面广,各地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又差异很大。因此,要善于运用试点经验,因地制宜地进行指导。要坚持以农民自愿和村民自治为主,注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愿,坚决防止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大包大揽和一哄而起等急功近利行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各级的工作思路、奋斗目标、政策措施更全面地体现农民群众的愿望。
四、加大投入,加快建设。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财政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扶持力度,加快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要积极争取中省项目和资金,用足用活中省政策。2006年,市县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和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应高于上年。今后一个时期,市县财政在稳定现有农业投入的基础上,应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要整合支农项目和资金,改变过去部门分割、各自为主的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要把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以工代赈、小型水利建设、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优先向群众投入积极性高的地方倾斜,象治理大江大河一样,一个时期内集中力量办好几件事,并且长期坚持,解决好农村通路、通水、通电、教育卫生、农田水利、社会保障、科技文化等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突出问题,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障我市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五、深化改革,落实政策。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此基础上,完善有关制度,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要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中央和省、市已出台的一系列扶持“三农”的政策要不折不扣的执行,特别要做好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的发放兑现工作。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一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城乡资源互动,增加新农村建设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吸引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产业资源向园区聚集,推动土地资源向大户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动员社会方方面面,共同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政协宝鸡市委员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