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地级泰州市,到今年8月刚好十年。现辖靖江、泰兴、姜堰、兴化四个县级市和海陵、高港两区,面积5793平方公里,人口504万。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自古有“凤凰城”之美誉,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 这里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儒风之盛、夙冠淮南”。教育家胡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评话宗师柳敬亭、“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等,均是泰州历代名贤中的杰出代表。
泰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彪炳史册的黄桥决战在这里拉开战场,泰州人唱着《黄桥烧饼歌》浴血支前。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将士在这里扬起渡江东线第一帆。泰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等著名企业的摇篮,是“全国双拥模范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一乡(村)一品的特色经济格局
泰州近年来着力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加快培育农村区域经济特色。做大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一地一特色,一品一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
兴化“一棵葱”(香葱)(以香葱为代表的兴化蔬菜种植面积达120多万亩,其中出口加工蔬菜基地20多万亩,从事香葱加工的企业达130多家,年加工蔬菜85万吨以上,加工脱水蔬菜成品6万多吨,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蔬菜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兴达“一根线”(钢帘线,以钢帘线为代表的戴南镇不锈钢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6,戴南不锈钢产业正向千亿元规模迈进);泰兴“一棵树”(银杏)(泰兴银杏年产量近8000吨,建成银杏成片林13万多亩,千亩以上成片林11个,百亩以上成片林280个,银杏围庄林20万亩,“泰兴白果”已注册商标并获国家级原产地保护),“一把琴”(小提琴,泰兴溪桥镇的小提琴年产量达60多万把,占全国产量的65%,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一匹布”(黄桥镇的牛仔布年产量达1.3亿米);姜堰“一袋米”(河横绿色大米)(“河横”牌大米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为放大优质稻米的市场效应,我市去年启动了100万亩绿色稻米产业发展规划,拟在三年内建成100万亩绿色稻米生产基地,其中“河横”牌绿色稻米20万亩,“马洲”牌绿色稻米25万亩,“楚天”牌绿色稻米30万亩,蟹田绿色稻米25万亩。目前,泰州市年加工流通量达200万吨左右,年交易大米10万吨以上市场2个,其中戴窑粮食市场年交易粮食80多万吨、成交额14亿多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靖江“一壶油”(色拉油)(我们依托靖江大众油脂公司龙头企业优势,发展油菜规模种植,在靖江启动了80万亩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油菜质量,开展了稻棉田、幼龄银杏园套播,早熟旱茬田茬阳沟播,机械直播和机械收获等轻型集约化、轻型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实现了油菜种植数与量的双飞跃。目前全市油菜面积已由往年的45万亩增加到86万亩,其中优质油菜面积由1999年的不足3万亩,猛增到2005年的近90万亩);海陵“一瓶奶”(牛奶)(海陵区作为主城区把做强奶业企业,带动奶牛养殖和青饲生产,作为打造农业块状经济的突破口,成立了泰州卫岗乳品有限公司,年产乳品9000多吨,在苏中苏北设立了1200多个销售点,平均日上市鲜奶近20万瓶,年产值4500多万元,利税近400万元。目前全区养殖奶牛2400多头,增加农户收入400多万元;牧草青饲种植面积近万亩,促进农民增收300多万元,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400多人。该区正积极放大奶业生产优势,投资3000万元新建国家级奶业产业示范区项目,目前这一项目已被列为国家级农业开发项目,此外九龙镇的自行车配件年销售达10亿元,产量全国第一);高港“一枝花”(蝴蝶兰等)(高港区把花卉生产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培育,成立了花卉园艺中心,先后吸引了澳大利亚和中国台湾、上海等地客商来园区发展。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参与花卉苗木生产,短短几年,全区新增花卉苗木生产基地3000亩,新建各类温室大棚10万平方米,引进花卉苗木生产企业12家,其中外资企业5家,现已成为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全省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
全市亩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高效种植面积达20万亩,3000元以上的达50万亩。全市13家省级乡镇工业小区、30家重点工业乡镇的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全市乡镇工业产销增量的60%都来自工业小区,70%以上的招商引资项目都落户在工业小区。
统筹城乡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线
党的十六大以来,泰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条主线,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促进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8∶1,不但低于江苏全省平均的2.33∶1,更低于全国平均的3.22∶1。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着力统筹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新型村镇发展。至2005年,泰州市99个乡镇中,建制镇有91个,城镇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3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5.3%。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中心镇5家,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家,省级重点中心镇7家,市级中心镇16家。
涌现出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不锈钢名镇”戴南,2005年工业销售收入达70亿元,该镇近3年返哺“三农”资金高达2亿元,全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乡村都市”张郭镇,镇内小区全面实现“硬化、亮化、美化、净化”,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国家卫生镇”等称号。“全球生态环境500佳”沈高镇河横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着力统筹城乡就业,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一是着力整合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全市共建成培训基地120多个,2005年通过定单培训、定向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共培训农村劳力2.8万人。全市已累计输出农村劳务77万人,自主创业的农民达到36.86万人。二是着力培植品牌,提升农村劳务输出的竞争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建筑劳务、电子装配、水上运输、车辆维修、车钳工、电焊工、纺织缝纫、花卉种植、水产养殖、特色面点等“十大”劳务品牌。三是规范城乡劳务市场,着力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泰州市城乡统筹就业工作意见》,在全市全面推行城乡无差别就业制度。市委书记朱龙生表示,只有加大农民素质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才能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目前,该市已有30多万农民经过培训后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去年,泰州成为江苏省唯一一个受国务院表彰的农民培训先进地级市。
着力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2005年累计投入10406万元水利建设资金,完成各类土方3229万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至2005年已建成农村公路3581.78公里,有84个镇、1303个行政村通上了等级公路。加快农村改水步伐,2005年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6.74万人,全市自来水普及率达96.81%。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市农村居民参保人数达到274.41万人,参保率81.91%。全面实行农村低保、五保制度,51659个低保对象已实行应保尽保,符合五保对象的17232个五保户已全部纳入五保供养。
强化村级民主管理
推进乡村文明该市还大力推行村级民主管理,以民主法制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级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努力提高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水平,做到“三化”、“五规范”。即公开内容全面化、重点问题专门化、检查监督经常化,公开的阵地、时间、程序、内容、制度规范。全面推行村组财务乡镇“双代管”和农村会计电算化管理,规范村级民主理财工作,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基层基础各项工作措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朱龙生说,乡村要文明,就得搞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就得让农民有说话的地方,“要把话筒交给农民”。据了解,为了切实提高农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该市推广溪桥镇南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样本,实行板凳会议制度、村情发言人制度,并设立“百姓大讲堂”,为百姓发表意见提供自由的平台。
基层民主的强化,为当地农村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据了解,去年年底到今年春节,因为工资问题到市政府的非常少,机关大院门前冷落。群众上访率也达全省最低,去年无人因为拆迁问题上访,更没有人去北京上访。当年刑事案件发生率也大大下降,社会治安明显稳定。
朱龙生认为,政府部门办事情,要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见,“要把好事办成好事”。他说:“有个镇准备在某个村建垃圾填埋场,农民不答应,结果双方僵住了,我说,既然老百姓不答应,那就换个路子吧。”于是后来改建垃圾发电厂,政府部门的问题解决了,群众也十分满意。“中国的农民是做好的,他们通情达理,好说话。关键是要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起来,一切都好办。”
作者:王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