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断流凸显豫晋水源之争
本报记者 范友峰 文/图
核心提示:
5月30日,林州市马家岩水库已现雏形,修水库对于林州来说是情势所逼:为了给红旗渠蓄水。据悉,红旗渠自1997年以来频频断流,2000年时断流时间曾长达56天。
问题是,马家岩水库建成后它的蓄水能力只有2700万立方米,而林州市每年用水需求高达1亿立方米。这让人不禁发问:断流原因何在?有无根治之策?群众如何应对?
[断流现状]近十年来,断流困扰红旗渠
5月31日,记者见到了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灌溉科科长彭银生,他来到红旗渠灌区工作已22个年头了。据他介绍,红旗渠自1997年以来,频频断流,最严重的一次出现在2000年,断流时间长达59天,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2000年那次断流发生春夏之交,林州市小麦大面积减产,来自林州市政的统计表明,红旗渠断流造成的减产幅度为40%。“小麦亩产仅为300斤,个别地方的收成连当种子都不够用。”彭银生说。
回想当时缺水的情景,现任合涧镇中心小学校的陈立现现在还心有余悸。陈立现讲:“2000年红旗渠断流后,位于大山深处的合涧镇第六小学,因为缺水,老师们做饭用的水都是学生从家里带去的,为此学校差点停了课。”
家住林州市红旗路的王姓居民至今“谈水色变”,他告诉记者,“这次红旗渠断流的时间很长,尽管政府一再说,饮用水不会缺,但家里能用的东西全部用来装水。”
但彭银生表示现在夏天已经来了,“现在是红旗渠的丰水期,目前红旗渠不缺水,”但他称,红旗渠丰水期其实意义不大,因为这时候正是农业灌溉最不需要水的时期。
[原因探析]山西境内大建水库分水
5月31日当天,记者与彭银生一道,从林州市向北行20公里,跨过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处,进入山西省境内,来到了红旗渠的源头——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面。
记者现场看到,红旗渠修在山中间,漳河水在一条水泥大坝的阻拦下,上升到一定高位后,就流向了红旗渠。
据彭银生介绍,红旗渠干渠于1965年建成,当时,山西境内水库还不多,红旗渠的年流水量达到了3.7亿立方米,水量充裕。但是,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山西境内水库的增加,红旗渠年均引水量明显下降,1990年到1998年,年均引水量只有1.4亿立方米。
据介绍,到了1999年至2000年期间,水量更是急剧直下,年均引水量只有6000立方米,年引水量还没有红旗渠建成初期的零头多。
指着红旗渠引水入口处,彭银生告诉记者,林州市现在已经不再把红旗渠的水当作饮用水,山区农民的饮用水主要是靠地下水,而林州市的饮用水则靠当地两个水库的存水。
据介绍,林州市境内原来有两座水库,一座是弓上水库,一座是南古洞水库。前者只能保证林州市市区用水,后者只有3050万立方米库容,且基本上属于歉收水库,在补充红旗渠水源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林州市上马了一座新的水库。
[紧急应对]修建马家岩水库蓄水
5月30日,记者从林州市出发向西北方向走20公里,到马家岩村,再从马家岩村出发向西行约2公里,来到了马家岩水库施工现场。这座水库,是为解决红旗渠断流而修建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马家岩水库大坝已成雏形,在高高的大坝上,灌浆机正在进行灌浆作业。看到眼前的这一切,同行的任羊成连连叹息:“当年用命换来的渠,怎么就频频断水呢?”
任羊成,当年长红旗渠干支渠施工爆破作业的排险工人,曾因新华社的一则报道成名,被工地群众称为“拼命三郎”,如今他已年届古稀。“吃上水是我们林县人几代人的梦想,为了吃上水,10年,整整10年呀,70多人死在建红旗渠的工地上,”任羊成低语。
1997年,红旗渠第一次断流,任羊成不相信这个“传闻”,得知消息的第二天,他就出现在了红旗渠管理处办公室,当“传闻”得到证实时,他说他被惊呆了。“红旗渠代表着一个时代、并影响了几个时代的人,这一点谁都清楚,”任羊成说,“红旗渠断流意昧着啥?我想,永远的断流就意味着一种精神的终结。”
同样关心红旗渠命运的人不止任羊成一人,红旗渠的缔造者之一——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虽远在北京,但心系红旗渠。2004年8月,杨贵老先生曾亲临马家岩水库工程施工,并看望红旗渠。
据介绍,马家岩水库所在河流是浊漳河的支流虹霓河,水库大坝距红旗渠总干渠3.6公里,工程总投资1.99亿元,工期3年,水库设计库容3248万立方米。
[短期行为]
节水,能否实现不断流?
“协调水源,是红旗渠管理处的重要工作,”彭银生说,2000年,在淮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的支持下,红旗渠开始跨省调水,由林州市政府出资94万元,从山西省漳泽水库等5座水库引水3100万立方米,解决了林州市30多万亩土地的灌溉问题。
但是,彭银生说,从山西省高价买水后,再以低价卖给林州的农民,这样的买卖,对红旗渠灌区管理处来说,是一个大的损失:每卖1立方米的水,管理处就会损失一分钱,而作为自筹资金的管理处来说,这个负担是背负不起的。
红旗渠跨省调水的经历使红旗渠管理处认识到,由于红旗渠的老化而造成的水源浪费,已十分严重,通过节水实现自救,成为红旗渠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彭银生称,红旗渠工程建成后的40年间,由于风侵水蚀工程渐趋老化,渠道渗漏情况还是比较严重,上世纪90年代未期,投资上亿元资金对工程进行了技术改造。据估算,“红旗渠在改造后,年节水量达1、06亿立方米,”彭银生说。
从2003年起,一项投资3000万元的红旗渠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已经开工实施,它的实施,能否帮助红旗渠摆脱断流困境,实现正常流淌呢?
[长效机制]
市场化,能否拯救红旗渠?
如果说,跨省买水是红旗渠进行市场化的第一步,那么,打出“红色旅游”的红旗渠则又向市场化迈出了第二步。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提供的一份宣传册上这样写道,“人工天河红旗渠像”一条“蓝色的飘带缠绕在巍巍太行山上”,其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
1991年,红旗渠风景区正式成立,几年间,红旗渠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少的可怜,转机在1997年,当年6月,中宣部将红旗渠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此后的多年中,红旗渠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的象征,以“红色旅游”概念为卖点,财源滚滚。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以来,来景区接受教育达1000万人次,门票收入近亿元。
“旅游门票的收入,全部用于对红旗渠的维修、买水等项目上,”毕保吉说,“我们试图通过多种办法方开财源,去拯救红旗渠的断流隐忧。”
但能否从根本解决这一问题,毕保吉却显得信心不足。毕保吉称:“断流是个综合性的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出面。”
[断水背后]豫晋冀三省争水源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处长毕保吉接受采访时称,缺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年降雨量在减少;二是漳河上游的山西省,出于工业发展的需要,修建了很多水库。
据了解,自上世纪70年代起,山西省在漳河上游已修建了3座大型水库、80多座中小型水库。这些水库的修建,使得地处漳河下游的河南、河北两省用水压力大增。
于是,为争夺有限的水资源,河南、河北两省分别修建了跃进渠、大跃峰渠、小跃峰渠及其灌区,小型引水工程及水电站更是难计其数。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漳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现。
根据红旗渠纪念馆的档案记载,为争水,河南与河北省的民众纠纷多达30多次,民众的争水也将相关的政府部门搅进局中。
为处理漳河水的问题,1989年,国务院为此下发了“42号件”,文件规定了河南、河北两省从漳河中取水的比例——漳河水双方各取一半。
毕保吉称,虽然取水规定出台,但在这次分水中,却忽视了漳河源头所在地——山西省。根据现有水利法规,源头上游所在省份,对水资源有优先使用权。
此后,尽管又成立了海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但由于管理局对漳河上游山西省内的所有水库没有调控权,红旗渠的水源问题此间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为解决断流,林州市政府参与了红旗渠灌区管理处的买水方案,最终,红旗渠灌区管理处以每立方米0.04元的价格,从山西省漳河上游水库买水,此间用去资金近百万元。此后,红旗渠每次断流,买水解燃眉之急,成了林州市的唯一举措。
[深层思考]
断流隐忧拷问政府管理职能
日前,主管漳河分水权的海河水利委员会漳河上游管理局的一位官员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是分水不公,而是没有水可分。
据悉,漳河上游管理局拟定在山西境内的漳河上游吴家庄段和管辖河道内各建一座水库,以此缓解目前用水紧张的局面。
对此,毕保吉接受采访时称,在山西境内修建水库,结果只能造成漳河水流量的减少,更会加剧下游的用水困难。
对此一说法,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刘思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两座水库的修建将会考虑到下游河南、河北两省的用水情况,会公证地确定出分水的比例。
怎样解决红旗渠的断流隐忧呢?漳河上游管理局的一位官员此间称,要特别解决红旗渠的问题,应该和山西方面实行联全调度。因为,山西省现已有水库总量达百座,其蓄水量高达几十亿立方米。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漳河并不是真正的缺水,而是水资源被山西方面所控制,解决红旗渠的断流隐忧并非不能解决,相反,这取决于政府及主管部门处置力度。
山西方面主管水利的官员此间称,要山西方面拿水现有的水库容量去解救红旗渠的断流,这比较困难,分水?这事不好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