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关键就两条,抓财源、努力干。”这话儿,在鸡西市西郊乡,已成共识。日前,记者走进这个乡新发村村委会,刚从华西村考察归来的村委会主任华玉胜正在给大家播放录像片。南方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做法,让一班人眼界大开。
西郊乡位于鸡西市近郊,是鸡西市的首富乡镇,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已连续六年居全市乡镇之首。这个乡有两个“明星”村———团结和新发,同样是人多地少,同样是从前家底微薄,近几年却生机勃发:集体腰包鼓胀,农民各显神通致富有道。团结村:“两条腿”走路跑得快
团结村,人口1825人,耕地1731亩,其中棚室260亩。2005年人均收入3180元。
近临市区的团结村农民,思想活跃,眼光看得远。当年种树,一个比一个积极。如今这个村有林地6000亩,都在15年以上,最长已达20年。保守估计,这个“绿色银行”市价已超过400万元,是村集体最大一笔资产。3年前开始,这个村又退耕还林1000亩,仅国家给的补贴就有100多万元。村委会主任盖玉良告诉记者,这7000亩林地每年可增值200万元,为村里攒下厚厚的家底。
储备“绿色银行”并非团结村的全部底牌。除发展棚室蔬菜、让现有耕地“种”出最大效益,这个村的村民还纷纷外出,到非农产业“淘金”。据粗略统计,目前该村有300多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部分集中在煤矿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为村民增加了一大笔收入。
今年,作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团结村要修一条1.8公里长、4.5公里宽、贯穿全村的水泥公路,除国家补贴32万元外,村民要自筹80多万元。村里的头头表示,“修路不向农民摊一分钱,全由村集体承担,而且要当年开工当年竣工。”新发村:多业并举“地”外发财
新发村,距鸡西市中心4公里,属城乡混居型村;耕地人均仅0.8亩,人均纯收入却高达5062元。
日前,省建设厅专门派专家为新发村做中长期发展规划。这不仅因为该村是全省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还因为该村发展到了紧要关头———“眼眶”确实高了。
新发村地少,在全市闻名,但这里却是全市首富村。该村建有办公楼、学校、休闲广场、健身房,固定资产千余万元。
新发村“富”从何来?“当年靠土地,大家也就是勉强混个肚子不饿。如今多业并举,多路进财,观念一变生活大变。”新发村村民深有感触。如今,新发村2000多口人只有少数人务农;而洗煤厂、加油站、铁路货场、煤矿先后落户村里,跳出农门“单飞”的村民越来越多:养车搞运输,全村有大小货车100多台,年净收入至少500万元以上;240多人在煤矿、洗煤厂打工,30多个残疾人也被铁新洗煤厂安置就业。“女务农男务工”,“家里种菜家外养车”,农业、非农产业比翼齐飞,村民的日子都过得很“滋润”。
村集体经济也不甘落后:村里出租货场,年收入六七十万元;以土地入股选煤厂,年收入10万元,各项产业加起来,村集体经济每年进项至少100万元。村委会主任华玉胜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不但要修好通村路,还要栽种绿化树4000棵,让绿化、美化同时见“果”。
观点
团结村村委会主任盖玉良: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壮大集体经济和个人致富这“两条腿”。作为新时代的村级领导,带领农民致富则是“执政”的首要任务。
新发村村委会主任华玉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越多,距离新农村建设目标越近。而营造人人想事、人人干事,人人有业、人人成业,多业并举、各显神通的环境与氛围,对村级班子来说,是发展经济和培养新型农民必解的新课题。
西郊乡党委书记张京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头脑发热。南方发达地区的经验好是好,但要根据我们的实际,科学地“拿来”。当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村级班子队伍建设、实用技术的推广和调结构、拓市场、增收入问题。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新任务、新挑战。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一方面要把事关全局的大事抓好,努力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一方面要努力探索如何引导和调动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以更大更好地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