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6月1日电“听说有人给你张罗对象了?”50岁的余财听到记者发问,竟然羞得满脸通红。不过,看得出,他的笑容里藏着的是幸福。
余财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新兴村的一位普通农民,这个村人均耕地5亩,2002年人均收入只有8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父亲去世后,余财便独自在10亩地上种植当地最为适合的作物——大豆。但那时的余财终年也没有“余财”,每亩地的纯收入顶多也就100多元,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起。
如今,余财参加了“农机作业合作社”,把土地交给村里经营,每年收取租金,他这才开始有了“余财”。
原来,2003年6月,新兴村借省政府实施农机合作化试点的契机,在自愿的前提下,农民把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村里,由村集体进行统一种植,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
2004年,包括余财在内的490户村民将手中的1.3万亩土地交给了合作社经营。这些耕地连片作业后,仅取消户与户之间作为地界的“堑沟”就达到1800多条,新增土地600多亩,年增收20多万元。
2004年秋收时,村里建的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亩产最高达到185公斤,合作社的利润达到了347万元,也就是每亩地的纯利达到了267元。农民当年从每亩土地上收到了160元的“租金”,2005年的“租金”更是上升到了185元。
2005年,全村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超过700万元,而人均收入也猛增到4260元。现在,村委会又盘算着搞个1000头的养猪场、编织袋厂和大豆深加工企业,把解放的劳动力吸引回来,走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