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文化院送给了农民丰盛的“文化饮食”。在文化大院内,村民们娱乐、学习,陶冶情操。高兴之际,我们还得面临不容乐观的现实,众多农民的精神生活十分匮乏。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许多农民只好“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 当健康的文化生活缺位时,低俗的娱乐活动及不良风气就会乘机侵入,甚至会造成乡村喝酒赌博成风,封建迷信成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文化能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文化就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不能再重“硬”轻“软”,看重物质投入,忽视精神给养。闫传忠九年心血呵护三德文化院,造就了众多的知书达理、勤劳能干的村民,他们是优秀的新农村建设者,正努力描绘着美丽的家园。
建设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政府及民间力量要齐上阵。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不可少,农民的参与同样重要。政府应将乡镇文化站建设标准以及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定出详细的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好让文化建设也“硬起来”。政府仅仅把文化送下乡是不够的,“喂食”式的帮助解决不了农民对文化的渴望。只有充分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尊重当地群众的创造之物,好节目才会层出不穷,农民才会“吃”得有滋有味。建设农村文化,各地应把挽救濒危的传统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纳入议事日程,培养和激励“乡土文化能人”的热情与干劲,引导活跃在农村市场的传统文化和表现形式,总结推广“连着田间地头、万家农户”的文化大院形式。
文化似水,柔而有力,沁透人心。文化是历史的沉淀,它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它的作用不可能立竿见影。闫传忠九年时间风雨无阻,精心呵护三德文化院,才取得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建设农村文化,我们要认清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学习闫传忠持之以恒的精神,滴水穿石,“以文化人”,从细节上关心关怀农民,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只要我们一直前行,努力建设,就能“水滴石穿”,“水到渠成”,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
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才能欣欣向荣;勤劳的人民接受文化熏陶,才能生活得幸福美好。农村有了常来的演员,有了不走的文化工作者,有了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才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当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就会造就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