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明星 本报记者 杨晓宁
讲述人:
王振峰,男,27岁,首批支教团成员,现哈工大能源学院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在读博士
“从浮山回来后,每周给那里的孩子们写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讲述支教一年的生活时,王振峰的眼睛一直望着窗外空旷的操场,那里面有一份深深的牵挂。
下车时,女生哭出了声
作为哈工大首批支教团成员,26岁的王振峰与另外6名同学一起于2003年7月来到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经过一路的颠簸,到达浮山时刚好是凌晨两点多钟,走下火车,四周漆黑一片,几个年轻人顿时被巨大的孤独感包围了,还没走出车站,团里唯一一名女生就忍不住哭出了声。
浮山县高中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但学校的条件没有任何优越可言。学生宿舍是由废弃的教室改装而成的,不足二十平米的地方摆了28张床铺,屋顶上是两个25瓦的灯泡,供学生们晚上照明、洗漱用。屋子里地面凹凸不平,一不小心就会踩到坑里。孩子们平时吃不起食堂的饭菜,大多是在周日回家时背回一口袋干馍,开饭时在食堂要一碗小米汤,买三毛钱的菜,把馍泡在米汤里,一顿饭就打发了……
印象中,山里娃纯朴坚强
为孩子们上课是在到达这里的第二天正式开始的。王振峰说,这里的孩子没有想象中的聪明机灵,但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纯朴和坚强,这些十几岁的孩子对自己的吃、穿、住和学习条件没有丝毫的怨言,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乐观和阳光。
一天下午,王振峰正在宿舍批改作业,宿舍门突然被撞开了,三个学生站在门口气喘吁吁地说:“老师,听说今天下午有地震,你先休息一会儿,到时候我们来叫你一起跑。”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小脸,王振峰说自己当时心里只是一种满足。
这样细小却装满了孩子们真诚心意的小事,在王振峰一年的支教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从最初的听不懂地方方言到和学生们彻夜长谈;从因为吃不惯当地饭菜成天饿肚子到喜欢上那里的猫耳面和干馍;从黄土高坡上夏天的酷热到冬天的阴冷……他们一点点地融入了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并时时被孩子们的心态所感染着。对于王振峰来说,这些孩子的眼睛里透出的纯净和向往,将会伴其一生。
讲述人:
姜雯雯,女,24岁,现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05级硕士,现在浮山县北王中学任教
“从得到支教团选拔通知的那天起,我的心里就一直装满兴奋和紧张,直到下火车的一瞬间。热辣的太阳、燥热的空气、晒得几乎要冒油的马路,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身上也担负起了某种神圣的责任。”
孩子们,充满好奇与憧憬
在焦急的等待之后,我和另一位同学来到了北王中学,当时我几乎不能抑制那种渴望走上讲台的冲动。可是,当我刚刚知道自己要教哪一科、刚刚拿到教材甚至连封皮都没时间看上一眼,就被告知要马上走进教室上我生平第一堂英语课时,我还是被吓了一跳。脑子里先前对自己第一堂课的美好憧憬顿时化成泡影,当我站在教室门口望着几步之遥的讲台,我告诉自己,走过去之后自己就是一名人民教师,就是眼前这些孩子们的榜样,我可以通过我的言行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一生。想到这里,我几乎是冲到讲台上,用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激动而颤抖声音作了简短的自我介绍。接下来,我并没有讲课,而是“手舞足蹈”地给这些山里的孩子讲了大城市的先进与文明、大学里的学习与生活、大山外面的绚丽与精彩……我清楚地看见了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好奇与憧憬,这时我知道我的激情感染到他们了。
一年里,我从未后悔过
“在浮山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问过自己无数次,来这里后悔吗,但无数次的答案都是‘不’。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我,初到这里时根本不适应,甚至感到了一丝凄凉。现在,我们几乎都已经适应了厕所里的动物、屋子里各种各样的虫子、潮得能滴水的报纸、屋外面漫天的黄土、下雨时无从下脚的黄泥路、晚自习教室内摇曳的烛光和半夜时会自己跑出来拱我们房门的猪等等。回想起这些,我深深地理解了‘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这句话。”
“现在,我可以对所有人说,我的学生、我的战友、我的支教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骄傲!”
个人档案:
肖健维,男,22岁,现在哈工大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读本科四年级
这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一直生活在安逸和平稳中。大二那年,他亲眼看到了第一批志愿者们回来后讲述的经历,就此萌发了也要到西部去的想法。今年全校报名参加支教的有150余人,经过层层选拔,肖健维终于如愿地成为了志愿者的一员。
去那里耽误一年的时间,值得吗?肖健维的回答是,用一年的时间为西部做点事,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一些新东西,没有比这更值得的了。
在和肖健维分手时,记者问他,想没想过那里会很苦?肖健维一下子就笑了:如果不苦,就不需要我们了。
对西部教育的认知,大都是在电视里看到:一群每天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课的孩子们。冬天里,一张张冻得发红的小脸、夏季里一身泥水的山里娃;一日三餐干巴巴的馍,让每天在大都市奔波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说哈工大有一群西部支教志愿者,我便急不可待地来到他们中间,想听听他们在西部支教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并把这些小故事讲给我们的读者朋友们。
连续几天的采访,我找到了已经支教回来的老队员,正在山西课堂上的队员和满怀希望正要出发的新队员。在听他们讲述发生在遥远的黄土高坡上的生活时,我想象中的那种让人兴奋得难以自抑,或是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故事并没有出现,反而是他们脸上和话语中透露出的那种青春、自信和对责任二字的理解,深深打动了我。
没有粉饰的理由,没有煽情的描述,我希望我的讲述,能像他们传递给我的那样,简单、纯净,让大家知道,在我们这座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曾用自己最真实的努力,在一点点地堆砌着“西部教育”这座大厦。
记者手记
中国志愿者西部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是从1998年开始,由团中央、教育部连续组建的,至今已举办六届,先后从全国66所重点高校(清华大学、哈工大等)中公开招募派遣了1375名志愿者参加研究生支教团,到中西部19个省55个(地)县开展支教服务。目前黑龙江省仅有哈工大一所学校承担此项目。从2003年至今,哈工大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承担此项目的学校,已先后派出3批共24名研究生前往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支教。
我们是一群普通的西部志愿者,不同的是,在我们的生命中将长存几百名孩子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眼神、笑脸间流淌着生命中最为原始纯粹的爱,会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泪盈双眼。如果能够给很多孩子以希望,如果能够给西部教育提供一些帮助,那么,一年的青春是多么值得。
--稿件来自《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