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对希拉里:环保不及反恐和医改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希拉里能否顺利获得民主党提名仍存在变数,目前来看,她最大的威胁是最近频频露面的前总统戈尔。
2000年总统选举后,戈尔再选的呼声一直就没停过。 试想,如果六年前赢的是戈尔,攻打阿富汗、入侵伊拉克、退出《京都议定书》等可能都不会发生。戈尔最近带着他的环保电影《一个要直面的事实》(An
Inconvenient
Truth)从洛杉矶走到法国康城,本周一又到英国年度书节演讲。大西洋两岸,所到之处皆掌声不断,反映出左翼自由派选民某种耿耿于怀的情绪。
为人低调的戈尔,能力与识见都相当不错,1990年代初就提出互联网与环保两大议题。他上任后推动了美国学校的网络普及,也是受他启发,克林顿提出了以互联网为平台的“知识经济”概念。戈尔一直支持环保,并因狠批老布什的环境政策而被嘲为“臭氧人”,在他大力推动之下,克林顿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选举的失利本被视为戈尔政治生涯的结束,但民主党基层选民对于希拉里支持伊战的不满却使他有了复出的空间。这次他继续选绿色做议题。提倡环保,不管目的为何都值得尊敬。但根据盖勒普民调数据,过去四年认为自然环境变差了的美国人从54%升到67%,但他们眼中政府的要务却始终是反恐、伊拉克、医疗、移民等,环保议题从来三甲不入。
这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希拉里立场变化的民意背景。希拉里于去年开始“向右走”,她软化了在堕胎权上的立场,坚定支持攻打伊拉克的政策方向,仅集中批评布什的处理方式,甚至在伊朗核危机上还与共和党的鹰派们同一阵线。这些都是刻意的,因为希拉里的智囊们相信,要赢得总统选举她必须洗掉自由派的形象。她需要以行动给独立选民和温和的共和党人们派一颗定心丸:希拉里在国家安全问题上只会更强硬。他们深知,两年前布什胜出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人认为正处于反恐战中的美国需要一个强硬的总统,而克里太温和了。
在民主党内部,支持伊战是一把双刃剑。民主党内的反希拉里声音越强,她走中间路线的形象就越能使人信服。反战团体“上纲上线”地贬损她,独立选民反而会放心希拉里已经摘下自由派的左翼臂章。然而,若民主党候选人支持伊战,民主党一直以来的立场便显得相当儿戏,有造成内部分裂的可能。严重的话,党内初选落败或者党员杯葛选举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要平息基层的不满,希拉里要利用医疗改革。对比起环保和伊战,美国劳工阶层最关心的还是美国何时可以像英国一样向国民提供全民医疗保障。当年克林顿的医疗改革因参众两院均为共和党支配而无法完成。希拉里若重返白宫,医改将是内政重点。但钱从何来?加税?财政压力一但出现,又会被对手拿来攻击她搞福利主义,影响中产票源。所以,如何把议题包装得不温不火非常考验她的政治功力。
事实上,尽管抗议声不断,但希拉里的“右转”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这可以从她成功与传媒大王梅铎“结盟”窥出。梅铎一向为自由派所不屑,但下个月他却会牵头为希拉里筹措角逐连任州议员的竞选经费。梅铎旗下的新闻集团曾于1997年在英国转向支持布莱尔,成为媒体影响选举的经典案例,希拉里拉拢他,尽管可能会得罪众多党友,但无疑是增大了自己的胜算。
以支持伊战显示强硬作风,“右移”吸引独立选民;同时以医疗改革稳住左翼票源,平息内部怨忿。前者过火会引起民主党分裂,后者张扬会被拿来攻击她大撒金钱。面对复杂的选民组成,不同选民有不同的诉求,看来希拉里未来两年必定有更多在自由派看来“政治不正确”的事要做。绿色政纲当然能轻易占领道德高地,但用环保斗伊战和医改,戈尔要取代希拉里、问鼎白宫,还有相当大的难度。特约评论员
陈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