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境内,有一个被中国历代帝王视为掌上明珠,史称我国“最古老的海关”、“江淮平原第一关”的古云梯关,2005年的一次试探性的考古挖掘,使它重见天日。可一年多过去了,古云梯关遗址并没有因此得到该有的保护和善待。
今年4月,也就是古云梯关“出土”周岁的日子,盐城一当地媒体在采访中惊愕地发现:偌大的遗址由于没有任何遮挡,风雨已使原先挖切整齐的遗址多处坍塌,没有塌陷的坑墙也大片剥落,杂草在遗址上疯长……
“由于资金不足,使得古云梯关保护不到位。”当地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几乎异口同声。
云梯关为历代海防重镇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首在黄河故道流传的童谣中所说的云梯关,位于今天的响水县黄圩镇境内。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云梯关被历代帝王视之为掌上明珠,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史家称其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据介绍,古云梯关遗址位于古淮河(今废黄河)入口之北岸,今黄圩镇云关梯村境内,是我国历代的海防重镇、交通要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原有高台殿堂,甚为壮观。
南宋以前,响水县还没有形成陆地,云梯关只是黄、淮二河的入海口,那时关外亦是一片汪洋,据《庙港(今阜城)镇志》载:“宋元以前,关当淮河之口,以后沙土东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名云梯关。”
这里原是灌河的入海口,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即变为黄河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苏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设置大河卫,驻兵防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云梯关也是海运门户。元代以淮河运输漕粮,常有庞大船队,由云梯关出入海口。明清之际,此处是苏、鲁、辽民间海运要道,往来商船均由此出入。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这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在云梯关发出的感慨。经过几百年的淤沙填积,海流的再搬运,海岸线逐渐向东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间,海口已由云梯关下移五十余里,到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北归由山东入海时,云梯关距海口已达130多里,云梯关由原来的关隘变成了陆野,由于彻底失去了关防功能,这一年,清政府正式撤消了云梯关。云梯关,这个千百年来被历代帝王视之为珠的古关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湮没在朝代更迭的洪流中。
古关一年多前重见天日
随着历史的变迁,云梯关虽因黄河复归故道而逐渐销声匿迹,但它在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却不可磨灭。作为交通要冲,它为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海防关隘,它为抗御倭寇作出重大贡献;作为险要河防,它为防治水患提供过有益的借鉴;作为古隘胜地,它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曾谱过篇章。据专家考证,我国目前尚未发现第二个像云梯关这样集海防、交通、河务、宗教、文化和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古关遗址。
今日的古云梯关虽然繁华景象不再,但其蕴藏的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建国后,当地农民在云梯关遗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块石碑。其中有一块嘉庆十年(公元1801年)为纪念重修禹王庙,由朝廷钦差大臣马慧裕手书、淮安知府周兆龙铭刻的石碑,上书:“古云梯关”四个隶书大字。1987年,当地政府修建了护碑亭,将这块“古云梯关”石碑重新树立了起来。1990年,古云梯关遗址被列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正积极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4月至5月份,盐城市考古工作者一行四人专程来到古云关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历时38天。考古调查中,在云梯关遗址地下4.5米深处分别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房屋遗址及明代早期的陶瓷,进一步佐证了已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的真实性。
2003年,泰国佛教学会还捐赠了3万多册经书,用于修复云梯关重建时充实资料。2004年底,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专门对云梯关遗址进行采访拍摄。
沧海桑田,古老的云梯关向人们见证了一段凝固的历史,然而在人们心中,这座雄关从来都不曾远去。
遗址任由风吹雨淋多处坍塌
2006年6月1日,记者几经周折,驱车几百里来到了盐城市响水县黄圩镇。据云梯关村党总支吴书记介绍,挖掘古云梯关是2005年4月份的事,当时有市、县、镇有关人员参加,在地下四五米深的地方就挖出了遗址,有砖墙、道路和滴水檐之类的东西,当时由于经费问题,未做进一步挖掘。“日前仅剩下一个十米见方的大坑了。”
顺着吴书记所指的方向,记者又赶往云梯关遗址。遗址位于黄圩镇云梯关村五组,一进村,车子行驶就有上坡的感觉,在一个土丘上,记者见到了古云梯关遗址。
据住在遗址边上仅十来米的孙加友老人说,这里是响水县的最高点,也是响水惟一的土丘。“我们脚下就跟周围住户的屋檐一般高。”
在四五米深的遗址发掘现场,记者发现,偌大的遗址由于没有任何遮挡,风雨已使原先挖切整齐的遗址多处坍塌,没有塌陷的坑墙也大片剥落,杂草茂盛地生长在遗址的每一个角落,考古专家划出的地层年代线大多已被雨水冲刷,挖出的砖墙、道路、滴水檐已有所损坏,坑底有淤泥沉积,砖墙也已风化,手一抠就动。“如果一个雨季过来,大坑可成了水塘,遗址就会被泡在水里。”对此村民们不无担忧。
令记者心痛的是,许多在地下沉埋了几百年的古砖,有的已不见踪迹,有的已经风化、变酥、甚至腐烂。明代砖墙遗存也出现了坍塌,砖块胡乱散落着,有些古础也离开了原位。“由于坍塌,遗址坑边立着的十来根铁柱有的已经滑落。”孙加友说,“由于无人看护,小孩子都可以随便到遗址处玩耍、嬉戏。”
在负责看护碑亭的孙加友老人家中,记者还看到了自1993年2月起参观过古云梯关游客的记录,其中有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还有两名德国友人。孙老说,他住在此地已有近四十年了,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拍照。
“早在今年4月份,该县文化部门就打算回填,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动静。”村里的吴书记深有感触地说,能重建禹王庙、重振古云梯关是云梯关村民梦寐以求的事。“前段时间的雨水天气对遗址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而且汛期即将来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早日采取回填的措施,以减少古云梯关的损失。”
遗址重新回填苦无资金
响水县黄圩镇地处响水最西端,位于盐城、淮安、连云港三市交会处,与滨海、阜宁、涟水、灌南交界,镇区内村网密布,是典型的生态示范镇。据该镇负责同志介绍,在黄圩不但能开发历史遗址游,还可以开发生态游,其环境优美、自然清新。
古云梯关号称“江淮平原第一关”,是我国“最古老的海关”,它的发现、发掘,对盐城市历史研究、旅游开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有关方面曾计划在此建成盐城惟一的遗址博物馆。然而,古关的现状令人忧虑,再不迅速采取保护措施,确实有彻底消失的危险。
据悉,为了保护好遗址,响水县文化部门在去年雨季曾试图给遗址加个顶棚,但很快就被大雨冲塌掉了,3次没有成功后,这项工作也就耽搁下来。一些材料也被拖走,任由遗址风吹雨打,无人过问。此前,有关方面曾计划在此建成盐城惟一的遗址博物馆。但据测算,云梯关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总投资要达3000万元左右,资金缺口很大。
“如果再不保护,再经过一个冬天,遗址里的古砖可能要全部酥朽。”响水县文化局副局长潘达军对记者坦言,“看到这个现状,我也感到非常痛心。毕竟这么重要的历史遗存在响水、在盐城都是惟一的。”据其介绍,后来,当地文化部门建议,与其听由遗址自然风化,不如干脆回填,待具备开发条件后再重新发掘。“这确实是个不得已的做法。我们也非常无奈。”随后,副县长陆静林也作出批示,县里已初步决定对考古坑实行保护回填,古关又将重新埋入黄土。
至于村民们所关心的云梯关何时回填的问题,该县文化局的潘达军称,县里已经将此事交由黄圩镇处理。6月2日下午,记者和响水县黄圩镇的徐书记取得了联系。她告诉记者,目前古云梯关还没有采取回填,具体工作是由县文化部门负责的。
政府招商问津者寥寥
响水县一位政府官员向记者透露,县里对古云梯关的事情非常重视,每年县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都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2006年1月7日由响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县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中也提出:对“古云梯关重建”的建议,5月份,市、县文化部门对云梯关遗址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包括汉代“琴砖”在内的20多件文物,这次考古对于古云梯关的恢复重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这能有什么用呢,最重要和关键的是资金问题。”这位官员坦言。
对于资金问题,响水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地想办法,为了尽快地筹到资金,保护好古云梯关,响水也在网上公布了招商项目。记者在中国招商引资网站上看到,项目名称是响水县“古云梯关”复建及绿色生态旅游。发布时间是2006年5月24日。项目背景介绍称,为鼓励外商投资,在土地使用上实行“项目用地由县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四通一平’。税收上企业缴纳的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按前两年全额、后三年减半的额度奖励给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对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大项目、高科技含量项目、外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给予特殊优惠。
其他的,如项目内容为:复建“古云梯关”,筹建“古云梯关”博物馆,开发绿色生态旅游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投资方式:独资或者合资。由响水县旅游经济工作局、黄圩镇人民政府承办。
“项目招商是公开了,优惠政策也很多,可效果不是太好,问津的人也不多。”响水县黄圩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地处偏僻,加上招商项目发布的时间短,这个项目关心的人多,但有实质行动的却寥寥无几。
政府应该以此打造地方名片
盐城市文化局文物处井永禧处长告诉记者,现在响水县黄圩镇的古云梯关正在申请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如果不出意外,在6月初就能够成功。“这进一步说明古云梯关作为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和对其价值的肯定。”针对记者反馈的目前还没有采取回填措施的意见,井处长表示,大家都希望能够把这个文物遗址保护好、利用好。“但是市文化部门和县文化部门只是指导关系,此事办不办关键是在当地。”
“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损一件就少一件,实在不能再耽误了。”得知古云梯关遗址的现状后,曾亲手揭开古关神秘面纱的盐城市考古专家俞洪顺非常痛心。他告诉记者,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回填也是为了保护,只是这种保护很无奈。
盐城工学院社会学专家曹海林博士认为,盐城的历史是比较久远的,但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却不是很多,发现这样的遗址的确非常难得,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靠这种历史文物和遗址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城市名片,盐城完全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成功的做法。”曹海林博士表示,首先政府应该引起重视,在经过考证后,确定文物的规模和价值,从而将其从地下挖掘出来,来打造城市名片,这也是对盐城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世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文物遗址来进一步了解盐城、熟知盐城。
“所以地方政府应该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来加大投入,并开发利用,这包括一些配套设施的建设。”曹海林博士举例说,考古学家在陕西省的农村发现了一个古墓,当地政府为此在当地专门修了一条公路,以便让更多的人方便去那里,这也使古墓让更多的人所知晓。“这足以说明地方政府重视的重要性。”
“其次,要开发古云梯关这个资源,除了靠政府的投资外,还要利用民间的力量,企业和个人通过文物的开发,参与这项公益事业,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化蕴涵和名气,也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回报,这是双赢的事情,我相信应该有企业或者投资商愿意做这样的事,地方应该加大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