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举行“洋高考” 老爸陪考“打飞的”
晚报记者许可臻摄影陈焕联
就在距离2006年秋季高考还有4天时,另一场特别的“高考”今天上午在上海、北京、韩国首尔、新加坡、马来西亚吉隆坡五个考点同时举行,有643名外国留学生参加2006年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本科入学考试。上午记者在复旦本校考点发现,同每年高考时中国家长不惜请假陪护考生一样,亚洲父母都有强烈的“陪考”情结。
亚洲“通行”陪考
与中国高考颇为相似的是,“洋高考”也有陪考大军。18岁的韩国学生申沅燮是一家四口一起来的,小申和母亲、妹妹在上海生活一年半了,父亲则留在韩国工作。为了今天的考试,爸爸特地“打飞的”过来给儿子鼓劲。儿子在考场坐下后,父亲还不忘冲到窗口给孩子叮咛几句,递上一瓶矿泉水。
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菲律宾学生Mengfei是昨天在妈妈陪同下,坐飞机赶来的。“复旦是世界上很出名的大学,就算今年考不上,明年还要考。”快开考了,一个韩国女生还拉着姐姐的手,姐姐则用中文鼓励道:“来,把我的运气传给你。”
不过,考生中也有很独立的。德国学生阿诺是自己从青岛来沪的,他说:“我在中国生活四年了,去过很多地方,到上海来还需要父母送吗?”西班牙女生高德莎说“我都19岁了,这么大的人了不需要爸爸妈妈照顾了。”
对于这一亚洲“通行”的陪考现象,复旦大学留学生办主任吴慧贞认为,主要是因为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近之处,普遍对考试成败看得很重。她说,在复旦的外国研究生的选拔时,还见过7个人送1名考生的景象。
报名人数攀升三成
这是复旦第二次举行针对留学生的本科入学考试了,去年的“洋高考”从500多名报考者中录取了300余人,今年报考人数攀升了三成,仅复旦考点就有20多个国家的436名学生赴考,录取计划则上升到584名。尽管录取率比较高,考试也不设最低分数线,但记者上午在复旦第四教学楼的考点看到,洋学生们丝毫没有掉以轻心,纷纷捧着汉语教材和《中国概况》临阵磨枪。
记者了解到,今天上午的语文考试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中”,在括号中可填写“阳光/幸福/书海/友情”等词,要学生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入校接受通识教育
吴慧贞表示,近年来报考北大、清华、人大、复旦、交大5所国内高校的留学生不断攀升。因此从去年起5所学校以自主命题考试的方式录取本科留学生,但其他高校在招收留学生时,尺度还比较松,只要学生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并提供高中成绩就行。问题是国内高校并不清楚国外高中的情况,招收的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留学生跟不上进度。
因此,复旦此次“洋高考”的语文、数学、文理综合等试卷全部是中文的。吴主任表示,通过考试可以先吓退一部分学生,又可以淘汰一部分水平不够的学生。此外,复旦今年将首次实行按8个专业大类招收留学生。留学生进校后,需先进入复旦学院,接受来自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及其他领域的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