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地老鼠》我是跟着清秋子在网上的连载看完的,那时还是毛头学生,整部《地老鼠》看下来,虽有感触,但毕竟未经世事,难以深入地去体会小说背后的内涵,如今时光过去,重温清秋子的《地老鼠》,回首自己曾经的“地老鼠”岁月,很惊讶:清秋子当时连载的小说,竟与我后来的生活那么靠近。
前此不久,我抱定看似美好的憧憬来到北京,然而朋友承诺的虚幻,现实的无奈,我顺理成章地成为清秋子笔下的“地老鼠一族”。每天从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困倦地出来,与来自各个地洞里的“老鼠”们一起,等地铁,挤公车,不顾仪态地啃面包喝牛奶。曾如这本书里的人物小宋那样衣着光鲜地推销过自己,曾如露露那样提笔宽慰家人自己在多么高的大厦里出入,曾如唐山兄弟一样啃过土豆白菜。也曾经和他们一起,接近过崩溃的边缘;也曾在昏暗的灯光下,和无数的“地老鼠”们一起扪心自问过自己:这样奔波劳苦,我们究竟为了什么,为了支离破碎的理想?为了心中辛苦挣扎的那份执着?为了难于预料的明天?还是为了适应这难料的现实?
相似的境遇,不由得想起当年看过的《我是北京地老鼠》,想起当年的清秋子,暗自庆幸我曾看过这么一部小说。一部好的小说,我想,应该是来源于生活,给人以深省,能够激发读者共鸣的。清秋子的《地老鼠》无疑就是这么一部让我潸然泪下并为之深深思考的好作品。
清秋子将自己的亲身经历稍为转化,用简单的线条,尖锐的内心独白,行云流水、不着痕迹地绘出社会众生相,各个角色栩栩如生。一个没有被岁月洗礼,没有漂泊于人生路途的人,断然写不出这样入木三分的文字,难能将如此丰富的社会关系浓缩在一部小说中。
小说中着墨最多的,是与“我”一起渡过困苦日子的各种小人物,有小宋那样追逐理想的青年,有为生计挣扎的唐山兄弟,有为大众所不耻的三陪女露露,也有我们随处可见的农村妹鲁花。这样的人群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正是我们自己,平凡而忙碌着的社会小人物。清秋子独到的眼光纠正了我们平常的看法,揭示了现今社会的一些纠葛———在社会阶层分化如斯的今天,高贵的未必高尚,卑微的未必低贱,即使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表达尊严的方式。
在北京当地老鼠的日子,我曾经将这部小说下载打印、装订成册,借给我身边的“小宋”、“露露”、“唐山兄弟”、“鲁花”、甚至推荐给日后结识的“潘婷”。难以想象,那么一本薄薄的册子,竟感动了每一个传看的人,慰藉了如此多的心灵!为什么?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这部小说,写的是真实的你,说的是真实的我,怎能不叫人动心,怎能不震撼到你我?每次读罢,我不禁要问:“人这一生,要怎么才不算枉过?”,这样一部能使人深思并自我审视的作品,不得不说是文坛光怪陆离背景下稀缺的佳作。
也许是《地老鼠》内涵太丰富,每次读罢《地老鼠》,都给我带来更深刻的冲击,或者说,每次都给我以更多的精神洗礼,有时甚至难于承受。不管怎样,我想:在未来,面对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精神与物质的抉择,我会多了一份自信和笃定。感谢清秋子,感谢《地老鼠》。
(《我是北京地老鼠》清秋子著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