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兰兰的母亲用本子记下每笔捐款。记者侯智实习生贾强摄(资料图片)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总数高达三百余万人。从各地情况来看,政府对大学生公费医疗的拨款只有每人每年40~60元不等,这对于罹患白血病等重大疾病的学生显然是杯水车薪。 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中,尚无针对学生的保障制度,尤其是对于突患重病的大学生,更是缺乏应急救助机制。
痛楚:高校每年出现“焦兰兰”
5月份,西安两名女大学生通过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个是电子科技大学通讯学院的焦兰兰,一个是建筑科技大学信控专业的李树燕,两个女孩都来自外地农村、属于贫困生之列,却又同样优秀,都曾多次获得奖学金,但残酷的命运还给了她们一个共同点,就是突患重病,花季面临死神威胁。
焦兰兰,今年3月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费需要20多万元;
李树燕,今年4月被确诊为脑脓肿及脑膜炎,目前在北京等待接受开颅手术,手术费用约需十多万元。
高昂的手术费用使两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陷入了绝境。值得庆幸的是,5月的西安为这两个女孩捧出了人间真情。校园内外,社会各界,为挽救她们生命一次次举行爱心募捐。人们在向她们表达关爱的同时,也不禁提出疑问: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患重病无钱医治问题,怎样才能把临时性的救治行动变成长期有效的救助体制?
记者了解到,在我省高校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一两例患重病的学生。仅是焦兰兰所在的西电科大通讯学院,连续三年已出现3例突患重病的学生。
2003年该学院女研究生彦宁患上白血病需要做骨髓移植,学院团委为她在校内组织了多次募捐,筹集了6万元手术费。不幸的是,彦宁在手术后终因身体排异导致病情恶化去世,身后还留下了1万元的募捐款。
这笔款项最后被学院以“学生大病救助基金”的名义保留下来。2004年9月,该学院大一新生王选(化名)又突发肾衰竭,生命危在旦夕,学院一方面动用“大病救助基金”安排其住院治疗,一方面在本校及其他各高校内再次发起募捐,这次为王选募捐了9万元。这笔汇聚着浓浓爱心的募捐款给了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的王选第二次生命。如今,病愈的他已返回校园继续求学。
而不久前,大三女生焦兰兰又被查出患有白血病,需要通过骨髓移植挽救生命,学校再次启动“学生大病救助”捐助热线,西电师生又一次为不幸的学子进行捐款。幸运的是,焦兰兰的事情引起了省内媒体的关注,多家报纸、电视台联手为其在社会上进行募捐,目前已经筹得26万元。
“大学生患重病的比率有所上升,而患病学生也多来自贫困家庭。”西电科大通讯学院团委老师王楠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他们学院这三个学生外,学校方面还曾为电子工程学院一位患肾病的女生发动过募捐。而且据他所知,省内高校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一两例这样的重症学生。
在老师们看来,越是贫困生患病的可能性越大。因为这些学生多是背负债务走进大学校门的,心理压力大,生活条件差,营养跟不上,有的还为维持生活四处兼职,体能严重透支,导致抵抗力下降,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病魔击倒。如焦兰兰和李树燕,她们每月的生活费都不足200元。
困惑:求学阶段成医保“盲区”
记者从教育部门了解到,目前陕西公办普通类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基本采用公费+医疗保险的模式。公费部分由国家统一拨款,目前依据的是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标准,每人每年40~60元不等。而医疗保险方面则是组织学生购买社会上的保险,以自愿为原则。
记者另从高校有关部门了解到,现今大学生的医疗保障存在巨大缺口,国家公费拨款名额还只依照高校扩招前的标准,使得人均医疗费用越来越低。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学校一般没有设置紧急救助措施,针对身患重病的大学生,只能是通过校内的爱心捐助解决。但是,一方面这种举动缺乏制度性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募捐属于事后的紧急措施,有时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而如何使对贫困患病大学生的救助从自发的爱心行动向经常性、制度化的救助机制转化,使贫困患病大学生的医疗救治获得制度性保障,成了当务之急。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中,除了农村的合作医疗,尚没有针对幼儿及学生的社会化医疗保险,这意味着,一个人只有在参加工作和退休以后的两个阶段可以享受医保,而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直至就业前,则处于社会化医保的“空白地带”。
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祝处长告诉记者,去年就曾有政协委员就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机制问题递交了提案,教育厅有关部门也就此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解决方案,首要的一条就是呼吁政府给予一定投入,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记者了解到,早在今年初,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就把包括大学生、中小学生、本市城镇户籍灵活就业人员、老年无医疗保障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到了议事日程。而目前,我国医保构成为个人和单位缴费两部分,实行社会统筹,遵循的是个人出一部分,单位出一部分的原则,但大学生自身没有收入,高校也是靠财政拨款,本身也不创造经济效益,都无力缴纳很多的费用,因此要把大学生纳入医保,还需要国家做大量的投入。
遗憾:商业保险难以走进高校
目前来说,期待社会保险覆盖大学生群体稍显遥远,而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保险品种也因种种原因未能在大学生中推广。
平安保险公司西安分公司区域服务经理张伟告诉记者,他们曾经把西安南郊的高校区作为项目拓展的重要领地,并推出了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团体大病保险项目,基本上每个大学生每年缴纳36元的保险费,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入院,就可享受最高达5万多元的保险理赔。而事实上,他们推广的保险项目却在高校屡屡碰壁。
“商业保险费用高,许多学生不愿参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工作处救助办的郭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学校的在校生除了享受学校为其办理的一份意外伤害保险外,很少有人加入其他有关大病的医疗保险。而事实证明,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因难以支付高价医疗费而转向学校求助,而学校方面并没有这方面的应急资金,救助办只能是从其他的补助款中象征性地给予少量补贴,表示慰问。
郭老师也提到,的确有一些保险公司到学校接洽为在校生办理团体医疗保险事宜,并推出各种针对大病的保险种类,但国家教育部一再强调学生保险要采取自愿原则,作为学校,不能强制学生购买,而学生自愿参保率低,学校也是有心无力。对此,学校也希望在此呼吁大学生们重视保险的作用,通过购买商业保险为自身的健康设一道保障。
期待:建立健全救助体系
毫无疑问,目前仅依靠临时性的募捐救助患病大学生,其效果是递减的。王楠老师告诉记者,当年为王选募捐时,一周之内就募集了9万元,可是焦兰兰的事情出现后,学校内的募捐款数额显然减少。一是师生的承受力本来有限,二是因为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削弱了大家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目前这种通过学生组织出面接受社会募捐的形式,在法律上还有待界定,并存在资金管理、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所谓基金也只能临时设置,不能长期存在。作为学校方面,则更希望把这种事情交给社会上有合法身份的慈善机构去做。
记者了解到,在不久前,北京一所大学的红十字会组织在校内设立了“大学生重病救助基金”,通过义演、义卖等方式在社会上筹集善款,以及时救助患病的困难大学生,此举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记者就此采访了西安市红十字会的副会长郝建武,他称,红十字会的确负有扶危济困的救助职责,也拥有合法的接受募捐资格,但由于目前我市红十字会的建制尚未理顺,基层组织尚未健全,所以相应的救助体系也还没有完善。郝会长表示,随着今年红十字会组织架构的健全,将会在高校等范围内建立红十字会,届时可通过向社会募捐、请企业赞助等形式建立针对重病大学生的救助基金,作为大学生救助体系的一种补充。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湖南、湖北的一些大学里,都已开始运作以基金形式解决大学生医疗保障的难题,建立以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和救助基金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救助基金为补充的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而通过采访可以看出,陕西省的有关部门也正在探索建立这样的救助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