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桑树真是摇钱树,全身都是宝啊。以前,在这块地上种玉米,每亩纯收入不过200多元,现在亩效益可达2000元。”5月25日,在新城子区清水台镇崔公堡村村西的市丰泰果桑产业基地,农民罗亚东十分兴奋。他告诉记者,通过对品种和规模的调整,村里八成农民都走上了富裕路。
种玉米变为种桑树
今年55岁的罗亚东过去种大田。2002年,一期工程投资500万元的市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丰泰果桑产业基地启动后,他与村里的30多位农民都成了产业基地的员工。
说起桑树,罗亚东如数家珍:“桑叶用来喂蚕,每年可采摘两茬,亩效益达2000元;修剪下来的桑树枝,可以磨成面粉,兑进白面里,是纯绿色面粉;桑果可加工成速溶茶。目前仅基地生产的健桑干红桑椹酒,每瓶就卖到45元,年收入达240万元。”
这个基地现有桑树100亩,去年单是桑果这一项就收入了20多万元。预计到2008年全部达产后,基地项目可辐射到马刚、蒲河和虎石台4个乡镇的10多个村屯,带动1000多农户从事果桑种植、桑椹果品生产。届时,这个项目区内的农民,年人均收入将从现有的4800元增加到6000元。
“百合王”念“品种经”
5月26日一大早,有着“百合王”雅号的于洪区马三家镇拉马台村农民刘永彪就与妻子开了个家庭会议,商量上点啥新品种。
刘永彪养花成功的诀窍在于“变”。创业之初,刘永彪主要种植玫瑰和马蹄莲,但这两种花成熟期长,抗病性差,市场价格波动大。
于是,刘永彪将调整种植品种的目标盯在了成熟期短、利润高的东方百合上。从2000年开始,他又与荷兰的百合种球经销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如今,刘永彪与妻子又将目光投向了新西兰百合和南美百合,这两种百合花球当年采收,当年就可种植,而且花头数多,花苞大。刘永彪还有个新打算:今年再承租10个大棚,同时利用村里的300多个大棚,建立一个百合基地。
专家点评经济学博士姜伟:近年来,沈阳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市场在农业生产中的调节作用逐步加强,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再由政府决定,而是由农民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
农业结构调整除产业结构调整外,种植业结构调整实际上就是农作物品种结构的调整。可喜的是,通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沈阳的地膜覆盖面积已达220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实现了倍增,突破10万亩;树莓种植面积增加到5000亩;“两瓜”生产面积新增3万亩。品种调整成了农民致富的“增收剂”。本报记者赵国清特约记者王兴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