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15年建设创新型贵州,科技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主导力量。
科技引领跨越,是我省立足现实谋发展的战略选择:在科技要素方面的投资至少能为社会带来30%的收益,而对其它要素的投资一般只能带来8—10%的收益。 芬兰、爱尔兰、美国犹他州、我国陕西杨凌等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由技术创新引起的产业突破性发展有可能使后发国家或地区实现后来居上。
5月中旬结束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发出了“举全省之力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
即将发布的《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需求,确定了农林水利业、能源、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等未来15年贵州科技发展重点领域,从中凝练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信息存储产品、无人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科技重大专项。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的总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能否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创新,而培育创新文化,将为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一
种文化的孕育成长,是与实践互动的长期过程。需要在观念上有突破,在机制上有保障,在基础设施上有投入,在公众中有倡导。
一
1994年,贵州博士企业成立,启动经费仅仅6万元。
如今,博士企业已成为集自行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发生产出20多种中高档系列书写墨水和计算机打印墨盒、墨水等耗材,是全国墨水行业中唯一获得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指定的碳素墨水“定点生产企业”。2000至2002年连续3年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证书。销售网络已遍及全国30多个省市,“老板牌”、“英克斯”成为全国中高档墨水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2004年,公司被评选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
在博士企业从“丑小鸭”向“白天鹅”的蜕变中,贵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扮演了重要角色。
创新基金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的政府专项基金。目前,已经有近200项科技创新项目得到基金支持。一大批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项目迅速实现产业化,培育了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的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上交税金1.23亿元。
创新基金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对已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的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对处于研究开发或中试阶段的项目或科研人员携带成果创办企业的,则进行无偿资助,平均每个项目获得30万至40万元支持。
创新基金的作用及社会影响,远远大于资金本身。遵义梅岭锌空电池有限责任公司,在创新基金支持下研制生产的“大容量绿色锌空电池”成为首选产品,运用于“神五”的升空和搜索回收电源;贵州油研种业有限公司获得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推动了长江流域优质油菜产业带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亿多元。而难以评估的效应是对观念的冲击。创新基金的立意和制度设计,本身就体现了观念的革新———它的筛选和评价体系中,以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为首要指标;它支持的企业,只看成长性,不论出身。创新基金的实施,给善于创新的人以施展才华的空间,给有潜力的企业以实现的机会,从而使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观念在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中延展、植根。
二
在网络地址栏中输入“贵州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淡蓝的页面瞬间展现眼前———我省10多所高校、10多家科研单位以及20余家大中型企业可在这里实现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并与国家科技文献中心、波士顿大学图书馆等40个国内外科技信息平台实现链接。已于今年2月启用的“贵州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站,仅是我省整合全省科技文献资源,建设高标准共享服务网络体系的一个环节。整个共享服务网络体系的目标,是打破原有行业、系统的限制,建设一个服务于全省的科技文献共享中心,使科研工作者能以最方便的形式,最快捷的速度获取所需资料———这是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
一
种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相应的物质基础。搭建有利于创新实践的各种机制和平台,是培养和孕育创新文化的基石。在贵阳高新区,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的探索初见成效———去年底,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统借统还合同。创业服务中心专设的贷款专管办,承担了区内企业信用征集、评价及贷后管理,成为“信用孵化器”。第一批5000万元贷款,通过创业中心转入需扶持的3家企业账户。这些资金的注入,使企业发展获得强力助推。今年2月23日,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向国开行推荐了6家贷款企业,预计贷款金额为8000万元。汇通华城楼宇科技公司是第一批受益者。国开行1000万元贷款作为流动资金,使企业运转步入良性轨道,一举拿下北京首都机场的一期项目工程。该公司副总经理张晓斌坦言,这笔贷款来得很及时。她说,由于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中小科技企业融资非常困难,现在由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作为借款主体,不仅解决了担保问题,也提高了企业的信用度,搭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绿色通道。这两个案例当然不是贵州探索创新机制、搭建创新平台的全部———翻检采访中收集到的资料,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孵化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吸引眼球的字句俯拾皆是。在贵州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技术、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设施、科学数据文献、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机制,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贷款担保机制,科学的科技投入评价及考核机制,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机制等,均被纳入建设和改革重点。
三
在贵阳学院2006年的招生计划中,有一个新设立、面向全国招生的本科专业———“科学教育”,招生总数为140人。这是全省大专院校中第一个科学教育专业。尽管今年才开始招生,但省内外很多中学已给学科负责人钱贵晴老师发来了“订单”:“学生毕业后,可以到我们学校来任教。”身为全国创造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的钱贵晴说,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与传播是播撒创新思维火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对此,她有切身体会。钱老师的儿子是早产儿,医生判断:即便存活,也很可能成为痴呆儿。为了让儿子赶上正常人的智力水平,所有玩具钱贵晴都让儿子自己动手做,孩子从中学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了极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读小学时,孩子发明了阅读架文具盒,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取得发明专利的小学生,随后,又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发明奖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后,又获得了“点阵式光控写字板”等8项国家专利。国家制定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要培养一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教师队伍。钱贵晴说,科学教育学科培养的正是专业化的科学教育、科学传播普及人才,“除了可以胜任中小学科技教师,也可以成为科技场馆工作人员,或者是社区科普工作者。”加强科技普及,大力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科技发展和创新才能拥有坚实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贵州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全省已建成科普网络,科普基础设施的质量和数量均有大幅提高,科普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科协共开展科普宣传1506次,受益群众464万人。省科协科普部主任朱筑川每年都要跟随“科普大篷车”到边远的农村去。“活动结束,当地人总是依依不舍,孩子们甚至抱着科普仪器不肯放手。”朱筑川说,这些场景令他深深感受到人们对科学的渴望。据调查,贵州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0.61%,有关人士认为,贵州仍是一块有待科学普及开垦的处女地,要提高全省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社会各方面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未来几年,我省将重点在农村、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青少年中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动员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让公众认识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创新科技,广泛分享现代科技文明的福祉。 作者:奚晓阳王宁 宋黔云 张 益 杨春凌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