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4日电 老稻户扩种水田,新稻户抢种水田。如今,水田在友谊农场第六管理区成了“香饽饽”,许多农户“脑袋削个尖”楞往水田里钻,目的就一条:多种、多收、多赚钱。
据悉,今年这个管理区水田面积比上年增加25%,扩大到30000亩,占总耕地的40%。 但即使这样,有的农户还是“抢不上槽”。
水田, “火”从何来,分析原因有三。
种水田——往昔“情有独钟”
种稻已有40多年历史的第六管理区傍靠七星河,丰富的水资源和配套的水利设施,使这里发展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过去,老稻农习惯延用老式抛种法和小棚育秧法的旧种植模式,使水稻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常常是一年到头白忙活。
现在,水稻生产实行全过程机械化,采用高棚育秧、旱育稀植、钵育摆栽等高新技术,一整套科学规范化的种、管、收新模式,令水稻产量和质量得到飞跃,亩产千斤在这里早已是平常事。
水稻,成为了农户增收的“铁杆”作物,所以种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旱改水——而今“盛情难却”
在惠农政策支持下,种水田实惠最大,这是这里农户的共识。
紧靠大排水的管理区第七作业站水田居多,没效益时大部分改成旱田。时下种稻赚钱了,农户又苦于没地。于是,管理区又开始按照农户心愿将旱田恢复水田。
田间沟渠、道路配套,机井位置、池埂宽度规范,经激光平地仪平整后的新水田地标准。省工、省力、省时,这样种稻还有个不抢?
过去忍痛“水改旱”,如今争抢“旱改水”,给国家多产粮、产好粮,也鼓了农户自己的腰包。
今年,管理区共投入上百万元资金,进行“旱改水”7000亩。与种植旱田相比,可为国家年多打粮食20多万公斤,农户增收30多万元。
细算账——稻农“皆大欢喜”
水稻平均亩产540公斤,去年管理区第六作业站31个种稻户个个赢利,其中有25户纯收入超过万元。
种黄豆,好年头,每亩地一般可打粮食160公斤以上,而水稻不遇大灾几乎亩均产都在五六百公斤左右。水稻产量是黄豆等旱田作物的3倍还多,这是产量账。
再看经济账,黄豆价格冒高时每亩效益才300多元,平时也只有一二百元。而稻田收入每亩最少400元。相比之下,水田自然又胜大田一筹。
由此看来,水稻高产、高效已是铁的事实。
何况,管理区对水稻又特别偏爱。提供统一供种和蒸汽催芽、叶龄诊断、节水增温等新技术,确保了水稻增产、增效;采取增雨防雹设施,进行航化作业,增强了抗拒自然灾害能力,减少了种稻风险。
算完对比账后,农户们个个心里有了底。而科技的推广应用,跟踪到位的服务,更是让稻农吃了定心丸。照此,抢种水田的人多了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