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5月24日人民日报社代表团在开城拜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时,王晨社长(右一)向守护墓地整整40年的张成顺(左一)表示问候和感谢。
本报记者 谢国明 摄
5月,是朝鲜锦绣江山鲜花盛开的季节。应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社的邀请,由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王晨率领的人民日报社代表团赴朝进行了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时间虽短,代表团却时时感到在新的形势下,中朝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抵朝当天,朝鲜劳动新闻社的同志便热情邀请我们到报社参观访问。劳动新闻社总编辑崔七男和王晨社长首先举行了工作会谈。双方都指出,中朝友谊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和精心培育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两国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下,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有了新的发展。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10月对朝鲜进行了成功的访问。金正日总书记2006年1月成功访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两国最高领导人两度会晤,这表明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正在深入地向前发展。两国党报间的友好交往是两国传统友好关系的生动缩影,是中朝两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40多年的时间里,人民日报社和劳动新闻社一直保持着友好交往,双方定期互派代表团进行访问,迄今已有50余次。王晨社长和崔七男总编辑都表示,两报要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巩固和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做出新的贡献。
在参观中,我们看到劳动新闻社办公环境干净、整洁,给人以庄重、大方的感觉。在编辑部办公室内,各版编辑正在拼版照排设备前专注地工作。有的正在拼版机前预拼版面,有的正在挑选和编辑处理图片。代表团与其中的一些编辑进行了交谈,询问了他们的工作情况,并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在朝鲜访问期间,我们深切感受到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十分珍贵。抵朝后第二天,代表团来到为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而建造的“友谊塔”敬献花篮。“友谊塔”坐落在平壤市区牡丹峰西北侧山岗上,于1959年10月25日建成,最初设计方案由金日成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共同选定,以后又进行了扩建。现在的“友谊塔”高30米,由1025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砌成,以纪念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友谊塔”正面一块重30吨的花岗岩上镌刻着缅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战绩和中朝友谊的纪念碑文,两侧有描绘中朝两国军民并肩战斗的大型石雕。塔内有一圆型石室,石室三面墙壁上绘有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浴血战斗和战后建设的3幅大型壁画。石室中央立有一块重达一吨的大理石基座,基座上面放有一合金制成的名册盒,存有2卷精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名册。“友谊塔”管理员还打开基座石盖,向我们展示了在基座内珍藏的10本志愿军烈士名册原本。名册录有22700位烈士英名,其中团级以上干部180名,特级战斗英雄等130名。打开名册,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毛岸英、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烈士的英名……
“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崇高国际主义精神将在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史上永放光芒。”王晨社长在“友谊塔”题词簿上庄重地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
5月24日,代表团来到开城拜谒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25周年,朝方自1975年9月中旬起,将分散在开城地区各地的志愿军烈士墓移葬在位于开城东北的第149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墓。该墓地共有24座墓,埋葬烈士遗骸15154具。守护墓地的朝鲜同志告诉我们,在前几年朝鲜面临暂时经济困难的苦难行军时期,其它一些山坡上的树木都被砍伐,但朝鲜人民始终保护合葬墓周围的树木不被砍伐。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墓地,朝方准备将墓地管理人员从4名增加到10名。58岁的张成顺已经在这里守护墓地整整40年。王晨社长与他紧紧握手,向他表示问候和深深的感谢。张成顺深情地回忆起他小的时候,他的家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一起的情形。他表示一定要尽心尽力,继续守护好墓地。
点点滴滴蕴深情。在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志愿军分馆,我们看到金日成同志的亲笔手书:“中国志愿军弟兄们,你们流下的鲜血和贡献,朝鲜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从邱少云烈士身上被烈火烧剩的最后一片棉衣,到一面满是弹孔的红旗,每一件物品都在诉说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在平壤万景台少年宫,15岁的少年李光一紧握毛笔用力写下了“朝中友谊”4个汉字赠送给代表团;在参观过程中,朝方接待同志为代表团唱起了中文歌曲……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本着“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加强合作”的精神,中朝友好合作关系一定能够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