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国务院批准核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我市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白石村遗址、归城城址、嘴子前墓群4处文物名列总共1080项珍贵历史遗迹之中。这是自1961年我国首次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我市获准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一次。
如此众多的历史遗迹进入“国保”名单,令人关注。一个拥有1000多处已发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遗迹的文物大市,应该如何评价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拥有“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多项桂冠的烟台,距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有多远?
文物大市之憾:
名城不是“国”字号
据了解,此次经国务院公布的我市4处“国保”单位,是市文物局从全市已公布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经过文物保护专家论证评审,从2004年开始向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申报的。4处“国保”中,既有古老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7000多年的白石村遗址,胶东地区青铜文化的代表、西周时期的归城故城遗址,出土文物璀璨的春秋时期嘴子前古墓群,也有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
烟台是文物大市,有着丰富的文化文物资源。经过两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已发现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遗迹1000余处,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0处,省级优秀历史建筑93处,烟台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99处,登记并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100处。另有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20个,馆藏文物10万余件。1999年,烟台被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
就是这样一个沉淀了众多浓郁历史人文景观的沿海城市,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却尚未提上议事日程。市委党校副教授吴克忠痛心地告诉记者,白石村遗址、福建会馆、奇山守御千户所、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滨海广场历史文化街区等一大批文物遗迹,聚集在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狭小的市中心区内,这在国内国外都十分罕见。如此优势集中的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至今没有进入“国”字号行列,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城市的缺憾。
“烟台山”之鉴:
机遇不能再错过
迄今为止,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个。开埠比烟台晚38年的青岛,多年以前就已经跻身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队”行列,在文化文物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方面抢得许多先机。
这方面,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波三折”的经历,对烟台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市文物局文物科长高爱东介绍,1861年《天津条约》签订后,烟台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先后有英、美、法、德、日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了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东海关税务司公署、芝罘俱乐部、各国领事馆、洋行、邮局和众多别墅等相继在此建成,至20世纪30年代,烟台山及其周围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近代建筑群体。
保存完好的烟台山近代建筑群,汇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见证,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珍贵的实物资料。早在1996年,我市在研究申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准备将烟台山与福建会馆一起申报,但是,此前不久(1995年)德国领事馆遗址的一把大火,让烟台山痛失良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只被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预备名单(准国保单位)。
痛定思痛。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专门成立搬迁办公室,开始投巨资大规模外迁驻山单位和住户。2000年,烟台山文物管理处成立,我市全面启动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维修保护工程,到2002年,基本完成了近代建筑维修保护和景区景点一期改造工程,烟台山作为历史瑰宝的面目逐渐清晰。2001年,烟台山近代建筑群作为第五批“国保”单位候选名单上报国务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与“国保”再次失之交臂。高爱东说:“没有进入第五批‘国保’名单,使烟台山错过了整整5年的发展机遇。”
申报创城之利:
提升城市竞争力
虽然烟台迟迟没有进入“国家队”名单,但是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终究还是推动我市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六批‘国保’单位的公布,充分印证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市文物局局长徐明说,4处文物遗迹同时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对进一步提升我市文物资源品味和档次,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我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专家指出,1999年我市被命名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之后,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各项工作进展很快。但是要想早日进入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队”,当务之急还是要抓紧落实申报工作,加快修订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时,搞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环境整治,以及奇山所传统民居的修缮维护,所有文物古迹保护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加快对有烟台乃至胶东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艺术、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和挖掘整理。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会直接推动烟台文物保护和整个城市文化事业发展,而且对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旅游等都有直接的巨大拉动,会在整体上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实力。”吴克忠副教授认为,由于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我市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方面具有其它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创城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记者 权立通
焦点背景
本报6月2日讯(记者 权立通通讯员高爱东)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经国务院批准核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公布,京杭大运河、正定府文庙等1080项珍贵历史遗迹名列其中。
来自新华社的消息表明,这是自1961年我国首次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批准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一次,几乎接近于前5批数量的总和。
新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沿用了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采用的分类法,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6大类。第六批“国保”名单中,古建筑类最多,为513处,其余依次为古遗址220处,古墓葬77处,石窟寺及石刻63处。增加较多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有206处,其他1处。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的遴选、评审工作始于200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进行初评后,共推荐了1641处历史遗迹申报。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烟台山近代建筑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倭寇海上侵扰,明政府设立“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时,在其北山顶建“狼烟台”,烟台山和烟台市名由此而来。
1861年,根据中英、中法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烟台被辟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北方最早开埠城市之一和山东省最早的通商口岸。此后,英、美、法、德、日等17个国家在烟台山及其周围建立领事馆、洋行等办事机构,至20世纪30年代,烟台山及其周围已形成了东海关税务司公署、芝罘俱乐部、英国领事馆等规模庞大的近代建筑群体。
目前,这个建筑群共有47组、31177平方米风格各异的古典式、中西合璧式、英国早期公寓式等建筑,汇集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缩影和见证,已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权立通高爱东
白石村遗址
白石村遗址
位于芝罘区白石街道西南金黄顶北麓的坡地上,是胶东地区目前发现时代最早、最为典型的贝丘遗址。
遗址东、西、南三面依山,北瞰芝罘海湾,顺山势形成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140米的贝丘堆积,总面积22000余平方米。遗址发现有灰坑、墓葬以及较密集的柱洞和红烧土块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骨、角、牙器以及兽骨、鱼骨、贝壳等动物骨骼。该遗址是我国史前贝丘文化早期的典型遗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作为我国城市中现存较完整的史前村落遗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利用价值。权立通高爱东
归城城址
归城故城遗址位于龙口市兰高镇归城姜家村一带。故城分内城、外城,内城建于盆地中央莱茵河西岸黄土台地上;外城沿五陵山围筑,内含归城姜家、东和平、南埠等8个自然村,整个遗址35.1万平方米。
归城故城始建于西周时期,是历史上“莱子国”国都所在地,这个由“莱夷”部族建立的国家,在西周和春秋时期,不但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当发达,而且是齐国在东方强大的敌人。该遗址出土了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玉器、陶器和石器,考古资料证明,它与中原文化不仅同步、而且在某些方面优先于中原文化。归城故城遗址是我国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处文化遗产。权立通高爱东
嘴子前墓群
嘴子前春秋古墓群,是春秋晚期齐国“田氏”在胶东建立的一处贵族墓地。它座落于海阳市盘石镇嘴子前村东北约50米处的黄土台地上,墓群四周被群山环抱,东西长2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达4万平方米。目前已先后抢救性发掘了6座墓葬,出土文物670多件,文物之多,规格之高,在胶东当属首位。
这里出土的“盂”等12件文物,曾于1997年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3件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大铜盂”还巡展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向全世界展示着东方青铜文化的骄傲。墓群究竟有多少座墓葬,目前还是未知数。仅从已发掘的几座墓葬看,它反映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期,代表封建地主先进生产力的“田齐”与奴隶领主的代表“姜齐”之间殊死博斗的一段历史,有较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和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权立通高爱东
焦点声音:
别让遗产成为“遗憾”
如今,自然遗产保护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随便砍倒一棵古树,立刻会有很多人站起来反对;但是,要拆掉一座老房子,没有谁会去关心是否经过文物等部门的审批。难怪有学者呼吁: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确到了应该唤起更多民众参与支持的地步了!
长期以来,一提到文化遗产保护,很多人都认为那是各级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专家学者的事情,民间的力量往往被忽视。其实,同其它任何事情一样,普通群众的广泛参与才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即使在经济十分发达的国家,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解决不了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复杂的问题。法国有一个名叫“城墙联合会”的群众组织,以保护和修复古迹为宗旨,他们发起了“城墙行动”,组织年轻人参加义务劳动。每年暑假,都有几千名青年志愿者在“城墙联合会”的组织下到数百个古迹工地修复古迹。活动中的耳濡目染,使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意识提高了,保护古迹的责任也增强了。
其实,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也有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众多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或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对重要历史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的收藏、保护、开发、利用,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都有不少的贡献。如果对他们的民间收藏和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进一步加强支持和引导,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从政府到社会,对这个日子都寄予厚望。但愿这一天的到来,能够唤起更多的普通民众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来,让更多祖先留下的遗产不变成遗憾。权立通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