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都市草根市民,因为一段在互联网疯狂传播的视频短片《巴士阿叔》,最近突然变成香港街知巷闻的大人物,人人茶余饭后都谈论这段短片,短片中反复出现的话成了大众口头禅,连传统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三个人的近况。 上世纪六十年代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关于“未来,每个人都会成为15分钟的名人”的预言,终于借由网络,在这三个都市平凡人身上验证了。
一段6分钟的视频短片何以在香港造成如此轰动的效应?片子由一个青年人拍前座中年乘客的肩膀提醒其打手提电话别那么大声而引发,中年男子回身大声教训青年人,要求其道歉。中年男子说话间不乏极其露骨的粗口,青年人惟有勉强应对。中年男子说的一句话“你有压力,我有压力,你为什么挑衅我”成为6分钟短片中最“闪光”的话语,也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并演变成很多种版本,如“你要考试,我要考试,为什么你霸着读书室”等等。类似的对话可能在香港这个拥挤都市的公共交通中上演无数次,不少还循“初而口角,继而动武”的“发展路径”闹上警署,但惟独这部短剧被一位有心的年轻人拍下来,在其朋友中流传,最后被放上视频共享网站而广泛传播,下载量高达数百万次,不亚于内地年初风行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拍摄短片的青年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用手机拍摄两人的对话是怕两人发生斗殴,立此存照做“呈堂证供”之用,片子的火爆纯属意外收获。
《巴士阿叔》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同样是视频短片,两者的最终传播效应却有所不同。《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媒体与民众“一面倒”支持制作者胡戈,对片子的内容赞誉有加。《巴士阿叔》则是个开放性短片,知识分子看了,对“巴士阿叔”不讲公德、“粗口成章”而摇头不已;底层市民看了,对巴士阿叔讲出他们的心声“你有压力,我有压力”而击节拍掌;社会学家仔细看了片子后,发现夜班巴士上两人6分钟的口角(主要是阿叔的“单口相声”,青年人反击无力)竟然没有旁人出口声援青年人,得出香港都市冷漠的结论。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不过,两个视频短片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若没有互联网,没有供网民上传视频的园地,很难想象两者的传播力度是否如今天大。从“美国偶像”孔庆翔到胡戈的“馒头血案”以及今天的巴士阿叔,互联网媒体再次凸显它的威力——它不在于作出判断,只在于传播,最终以数以百万计的传播次数而成为大众生活中的公共事件。《巴士阿叔》那么火,也见证科技硬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前,朋友间有个摄录机就不得了了,有个什么婚礼生日远足都要借来用用;后来有了数码摄录机,业余爱好者除了拍个人活动上也参与到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去,成为所谓的“目击者即记者”;如今,手机集摄影机、传输工具于一身,轻便的特性使它更容易捕捉近距离尴尬的画面。
“目击者即记者”的网络时代使巴士阿叔瞬间走红,他的一些话无疑说出都市人的心底话,但他身上也带着不注重公德的小市民习性。“15分钟的名人”对社会的影响有待观察,也值得我们自己审视自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