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如何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目前很多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重大课题。
江苏江阴,一个拥有6家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8家上市公司的工业强市,一个孕育了“华夏第一村”华西村的苏南名邑。 近年来,该市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补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以工办农
钢铁公司养奶牛,毛纺企业育苗木
最近,江苏江阴市华士镇龙河村农民刘翠娣找到一份新工作:在新桥镇阳光生态农林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连体温室扦插花苗。
“我们这里是计件工资制,正常情况下,每月七八百元没问题,有些老工人能拿1500元。”公司副总经理陈益忠介绍说。
阳光生态农林开发公司是国内知名毛纺企业阳光集团投资创办的。近几年来,该公司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万亩生态农林园和8000亩澄丰生态农林园,进行花卉、苗木的种植和销售,畜禽、特种水产养殖、销售等。目前,在阳光生态农林公司就业的当地农民有近1000人。
在江阴,有一批像阳光这样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脱胎于乡镇企业的大型企业,如今纷纷将高效农业作为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000年,兴澄集团与上海光明奶业集团合作投资5000万元成立江苏荷斯坦奶牛投资有限公司,并在祝塘镇建设了千头奶牛场。2003年,江阴立达海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的九州果业有限公司成立,已先后投资1600万元,占地1000亩,从事葡萄、大棚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2004年,华西集团动工建设万亩华西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规划投资5.5亿元,着力培育优质水稻、绿化苗木和园艺类新品种等。
从2002年至2005年,江阴大型工业企业投入农业资金累计达16.87亿元。目前,江阴已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现代农业企业60多家,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使用农业劳动力2.6万人。
今年4月,江阴市政府明确由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鼓励工业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企业;同时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也都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由此,江阴工业企业投资农业的热情和信心更足了。
以工带农
企业家任村干部,带领农民齐致富
蒋云南,江阴市飞燕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2003年12月任祝塘镇塘头巷村党总支书记。塘头巷村经济一向薄弱,每年村级可支配收入只有13万元。蒋云南上任时,村里负债200多万元,被列入无锡103个经济薄弱村。
两年过去了,情况彻底改变:2005年底,村里还掉200多万元债务,比原计划提前一年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年,村级有效收入力争达到70万元,改造村级主干道1万米,完成128亩连片经济林的种植,还将启动1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规划。
“在致富能人中选人,凭致富实绩来用人”。近年来,江阴市按照“能人治村”的思路,积极引导企业家兼任村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实现村企发展共谋、成果共享。目前,全市305个行政村中,有98个村书记由企业家担任。
“这些企业家来自农民,企业根植于农村,他们对农业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后,他们大多有回报家乡、反哺农业的愿望。实践证明,这些企业家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江阴市委书记朱民阳说。
霞客镇就有这样一批“实业型村干部”。2005年,霞客镇8个由实业型人员任主要领导的行政村,销售收入达25.89亿元,占全镇村级经济的一半以上,占全镇经济总量的23%。江阴市铝浇铸件厂厂长任中林被任命为任九房村党支部书记后,两年内村销售收入和村级收入都翻了一番多,2005年村级收入突破120万元。
以工补农
工业发展财力强,农民纳入保障网
每月25日,家住夏港镇夏港社区87岁的农民佘金娣,都能到农村商业银行领取每月80元的基本养老金。她也是江阴市第一个领到养老金的农民。
去年10月,江阴市全面启动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即“新农保”)。他们先将全市无任何保障的老年农民和城镇“无保”老人纳入农保网,并由市、镇、村三级按比例出资,使全市城乡所有“无保”老人享受政府发放的每月80元的基本养老金。目前,全市近12万符合政策规定的老年农民全部进入“新农保”。
同时,江阴市出台政策,一揽子解决历次被征地近22万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今年,该市5000多失水渔民也将全部被纳入保障范畴,与被征地农民享受同等待遇。
2001年起,江阴市实行农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制度,按照“农民交点费、政府出大头、管理专业化、统筹又互助”的机制运行。农民参保后,一旦生病住院,每年最高可以报销6万元。实行这项制度以来,每年参保人数都稳定在90万人左右,参保率达到100%。
江阴市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2005年直接投入“三农”的资金高达4.3亿元,其中2.1亿元用于农民社会保障,1.2亿元用于生态绿化建设,6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江阴市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工业经济。
据统计,去年江阴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39元,是2000年的1.53倍。而在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为7039元,比2000年增长56.9%。
去年以来,江阴实施一系列推进劳动就业富民和社会保障富民的新举措,使广大农民实现广泛就业、充分保障。去年,全市提供就业岗位4.42万个,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1.9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1.36万人。
由于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与工农业平衡协调发展,江阴呈现了工也乐、农也乐的可喜景象。(汪晓东 贡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