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大部分地区遭受旱灾,作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之一的通河县更是遇到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有近4万亩水田面临无水泡,驱车所到之处尽是农民打井抗旱的场面。通河县信用联社调动一切力量,筹资发放贷款,信用联社主任单成义告诉我们:今年信用联社仅发放抗旱贷款就达1010万元,用这部分资金农民打大井20眼,小井520眼,解决柴油300多吨。 (一)
支农资金在农村如“及时雨”,信用社贷款的及时投放,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在通河县乌鸦泡镇,我们遇到了一个名叫李润河的农民,几年以前他仅种十多亩地,现在种了600亩地。我们吃惊于一个农民怎么能种这么多地。他说:“全靠了机械化,没有机械化,靠人工谁能种这么多地?”他家购置了宁波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翻斗车、摩托车。有了这些设备,种了600亩地才雇一个人,还养了十多头猪。买了这些农机设备哪来的钱呢?他感慨的告诉我们:“多亏了信用社的支持。”
通河农村信用社前年支农贷款仅投放7000多万元,农民春耕资金缺口达1.5亿元。信用社要发展,农民急需资金,信用社怎么办?信用社带领全体员工开展了存款攻坚战,他们通过全员参与,强化服务来吸收存款。联社主任单成义回家乡方正县动员亲属、好友存款就达210多万元。同时,联社班子主动协调政府及相关部门吸收账户存款就达4100多万元。在班子的带动下,全社职工义务吸储热情高涨,迅速打开了存款工作的良好局面,保证了支农资金的足额到位。2005年实现各项存款“三超历史”的好局面。一是金额超历史,突破3亿元大关;二是增长幅度超历史,较上年增长了23%;三是低成本资金所占比例超历史。2006年5月末,又纯增存款达6100多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83%,有效缓解了支农资金紧张的问题。 (二)
通河信用社还开展了“走千家、进万户、送温暖”活动,由过去的坐等放贷改为主动上门服务。变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单一模式为随用随贷。他们对全县所有农民逐一登记,建立了农户家庭经济档案,把每个农户的地址、家庭人口、土地、家庭多种经营、年收入记得清清楚楚。为了方便农户,在全县信用社开办了贷款“一证通”业务,对农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定,按农户的信用程度,发放信用证,农民凭证可以在授信额度以内,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一保三年,既降低了农户支出,同时也简化了办理贷款的手续,极大的方便了农户的贷款。在通河县信用社各个营业大厅里,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公示榜,上面详细的公布了农户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用途等事项,把贷款发放置于群众监督、社会监督之下,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增加了贷款发放的透明度,群众心里服气。从不搞捂着盖着的暗箱操作。二年来,信用社的支农资金投放较2004年翻了三番。 (三)
今年,信用社与11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每人包扶3户,实行包项目、包时间、包效果的“三包”政策,一包到底,直到脱贫致富。到目前为止,已投放扶贫贷款120多万元,对接扶贫项目23个,到年底所有贫困户都可达到脱贫,信用联社包扶通河镇建设村,联社班子多次去该村考察,帮助他们制订致富计划,研究项目。解决生产资金达60万元。由于今年遭受特大旱灾,信用社给建设村投放的抗旱资金就达38万元,同时送去了全体职工捐助的物资合计达2万余元,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清河镇小古洞村村民葛秀迁,以前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在信用社的帮助下,他选择了养猪项目,贷款3万元启动资金,不到两年,就走出了贫困,成为村里有名的养猪专业户。在祥顺镇创业村与一户农民马敬林闲聊中,他告诉我们:2005年春,联社领导在贷款发放期间,到农户家中调查了解情况,了解到他想承包100亩水田,扩大生产,但因为缺少资金,缺少插秧机、农用车等农业机械,眼看着致富的愿望要泡汤。联社主任当场联系,为其落实贷款6.5万元购买农用设备,帮助他实现了农业生产自动化的愿望。2006年,他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又贷款8万元,承包耕地30亩,扩大了生产规模,有了信用社,有了先进的设备,他种起田来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在通河农民中间,人们对信用社扶农、助农、帮困的感人事迹如数家珍。
通河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帮农、为农”的过程中,也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经营效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年“三农”贷款纯投放3.3亿元,信贷支农较2004年翻了3番,储蓄存款实现了3.6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40%。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金融系统先进单位。(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