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6日电在中国黑龙江省方正县境内的一座山里,一位60多岁的老人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身,拿起扫把、抹布轻轻地走进静谧的墓地,打扫墓地,擦拭墓顶和墓碑。
这位老人名叫张林,他看管的是一座由战争受害国政府为战争发动国遇难侨民修建的公墓。 除了墓地死者的后人及建造者,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墓地至今鲜为人知。
日本人遗骨散落黑龙江
据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消息称,1962年,正值中国国内3年严重自然灾害时期,黑龙江省政府突然接到方正县政府发来的一份报告。报告称,当地农民在开荒时,在方正县城外的炮台山脚下,发现了大批白骨,足有数千具之多。经调查发现,这些白骨多为儿童和妇女的骨骼,尸骨集中埋葬,且埋葬的土层较浅。
作为原方正县外事办的副主任,陈福堂1989年到2004年在职。他记得最先发现此事的是一个日本人。陈福堂告诉《国际先驱导报》:“那年,一位在日本投降后留在方正县的日本‘开拓团民’由于生活困难,到野外去开荒种地。在开荒的过程中,发现不少白骨。”对于现在的国人来说,“开拓团民”显得有些陌生。自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为了掩盖殖民东北向此地大量移民的事实,美其名曰“开拓团”和“开拓团民”。1945年日本战败后,“开拓团民”沦为“天皇的弃民”。
当年经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日本遗民发现的埋葬地的附近,在战争期间曾是日本一个“开拓团”总部所在地。
原方正县政府外事办主任田文斌告诉本报记者,当年,黑龙江方正县境内共有大罗密、伊汉通、李花小县和长野县等4个日本“开拓团”。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后,东北各地区日本“开拓团”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纷纷结队出走,寻找回国途径。当其中一批集结在黑龙江省方正县伊汉通乡“开拓团”本部时,因长途跋涉,体力消耗殆尽,加上疾病流行,其中有5000多人死亡。这些遗骨的身份由此得到证实。
当年判明事情的原委后,黑龙江省政府向中央政府作了汇报,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决定责成方正县地方政府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散落在周围的日本人遗骨进行收集,集中掩埋。尽管当时中国国内灾情严重,财政状况十分紧张,黑龙江省政府依然下拨经费,在遗骨发现地附近修了一座日本人公墓。
陈福堂说,“方正县就派专人搜集遗骨,在红旗水库附近垒成一个小土包,上面插一个木板,写着‘日本人公墓’五个大字。后来因水库扩容,方正县把公墓迁到现在的炮台山西北坡,改成混凝土建筑,用花岗岩做成石碑。”
独特的墓群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一行在2006年5月踏进了这个神秘之所。在一片苍松翠柏之间,一个写有“日本人公墓”烫金大字的花岗岩石碑分外醒目。记者驻足观看,只见整个公墓建筑墓身呈圆形,墓顶为拱形,是标准的拜占庭式建筑。在公墓周围,伫立着很多前面立着木牌的松树,松树的粗细、高矮各不相同,很显然这些松树不是同一年栽种的。
守墓人告诉记者,这些松树都是来此拜祭的日本人栽种的,那些木牌也是他们立的,上面写着立牌者的名字和单位。
1970年,因旧址将修建水库,日本人公墓迁址,面积也由原来的3000多平方米扩大到14000平方米。后来,相邻的麻山日本人公墓也迁入其内(麻山日本人公墓规模较小,埋葬的是500多具战后因无法撤回日本而自杀的日本“开拓团员”的尸骨),日本人公墓也于1995年改名为中日友好园林。
如今,中日友好园林内苍松翠柏林立,日本人赠送的樱花树点缀其间。相隔不远的地方有一座中国养父母公墓,还有一座为纪念在中国东北地区推广水稻栽培技术而在中国献身的日本友人藤原长作先生的陵墓。常年陪伴墓群的,是数个主题为中日友好的纪念碑,肃立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