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海滨城市湛江,海军某试验区官兵扶残助残的事迹被广为传颂。试验区先后被评为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今年初,试验区司令员宋锡东代表官兵应邀进京参加全国双拥晚会,受到了胡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有爱就有温暖
——30多个助残小组在行动
“山高水深能度量,难度难量鱼水情。”这是残疾村民陈那泗写来的感谢信中的一句话。
陈那泗患有小儿麻痹症,成家后与下肢同样残疾的妻子,天天爬着为村民义务修路,被誉为“海岛修路工”。宋锡东带着官兵到他家慰问时,见两人住在透风漏雨的茅草房里,便决定捐款为他建一栋新房。2004年5月新房落成那天,陈那泗端端正正地贴上了“幸福不忘共产党,安居常念解放军”的大红门联。
在湛江这片开满紫荆花的土地上,生活着25万名残疾人。为帮助他们,试验区成立了科技扶贫、医疗服务、法律援助、家教助学等30多个助残小组,制定了“军地协调”、“定期服务”等8项制度,还捐款建立了扶贫助残基金、爱心助学基金。
每逢节假日,工程师宋绪栋的电话就响个不停。10年前,宋绪栋路遇残疾妇女夏萍的电动轮椅坏在路上,就主动上前帮她修好了。当他了解到驻地有些肢残群众电动轮椅坏了都没处修的情况后,便组织一帮年轻干部成立了电动轮椅维修小组,并公布了服务电话。
有爱就有办法
——12期培训班产生辐射效应
当大多数人在享受生活的甘甜时,然而一些残疾人却仍面临着贫困。算起来,试验区已先后为残疾群众捐款近20万元,捐赠生活物资价值10多万元,可对残疾人家庭来说,这些钱物只是杯水车薪。
“试验区科技干部多、技术门类全,只有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教残疾群众一技之长,才能帮他们甩掉‘穷根’。”办公会上,党委“一班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试验区先后为残疾群众举办了12期电器维修、电脑操作、电焊、缝纫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残疾群众200多人。肢残青年吴迎春受训后开了一家缝纫店,开始不景气,部队给他订了《服装》杂志,还派人教他上网了解最新时装信息。如今,吴迎春的缝纫店生意越来越红火。
湛江市霞山区福利印刷厂是一家街道小厂,残疾人占三分之二。设备陈旧,连年亏损,38名残疾工人面临失业。试验区抽调赵龙等6名工程师,对生产设备进行改造。经过十多天奋战,解决了多个不合理的机械、电路问题。福利厂的经营一天天好起来,当年扭亏为盈,年利润达到30多万元。30多名残疾工人相互搀扶着,专程来部队表示感谢。
有爱就有希望
——6名残疾学生圆了大学梦
30岁的残疾人周飞明,身高不足一米,全身肌肉萎缩,常年卧床靠人照顾。病痛的折磨让周飞明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了解到周飞明喜欢写作,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作品,试验区官兵特意给他送去了电脑和有关书籍。每当周飞明写出新作品,部队领导就当第一读者。周飞明重新燃起生活希望,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专栏作者。2004年,周飞明出版了散文集《我想有对翅膀》,他在前言中写道:“有爱就有希望,有爱就有力量,感谢部队给我的关爱,让我迎来了明媚的阳光。”
周飞明的故事让试验区领导意识到,帮助残疾群众,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他们树立生活信心,从精神上“站”起来。部队官兵与残疾人夏文结成帮扶对子后,对方开始一直消极等待救济。试验区领导多次找他谈心:“人要想有点出息,必须付出努力,你身体有残疾,精神一定要健全。”后来,夏文报名参加了摩托车维修培训班,学成之后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干得很红火,还招了3名残疾工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户。
“即使是一朵枯萎的花,也要吐出所有的芬芳;即使是一棵折断的树,也要绽放全部的绿色!”这是雷城镇残疾姑娘林迪写的一段话。今年3月,林迪以亲身经历为题材,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谁之过》,成为当地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在试验区官兵帮助下,史小蕊等6名残疾学生圆了大学梦,40多名残疾人子女重返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