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6月6日讯 近日,安徽宿州一工地在施工时,发现距今1400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遗址,经考古部门的抢救性发掘,目前发掘面积已达5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数百件,其中的一百多件精美瓷器中,不光品种繁多,而且涉及的窑口包括安徽的寿州窑、烈山窑、东门渡窑、河南的鹤壁窑、钧窑、河北的定窑等数十个窑口,另外还出土了几尊造型精美、形象生动的佛造像。
发掘成绩喜人
昨天记者赶到该考古发掘现场时,考古人员正在精心对现场进行发掘。“快来看这是什么?”考古人员赶紧跑过去,用手中的铁铲轻轻拨开两边的沙土,一个造型精致、色彩鲜亮的毂子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考古人员确定这是宋代娱乐用的一种工具,这也是这次发掘中发现的第二个毂子。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次发掘中出土最多的是瓷器,单从瓷器的釉色看,就有青釉、黄釉、白釉、黑釉、酱釉、白底黑花、影青釉等十多个品种,如果从瓷器的形制来分,则有碗、罐、壶、钵、瓶、盏、盘、盆等,几乎囊括了日常生活的所有器具,而且这次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造型非常精美的绿釉瓷枕和一个银筷。另外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这次发掘中还出土了三尊造型生动、表情各异的佛造像。其中一尊根据他的帽饰、手中的扇子及面部表情,初步确定这是“济公”的造像,但让考古人员惋惜的是,几尊佛像身体都不完整。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瓷器虽然在水中和地下经过上千年的岁月厉炼,但色泽仍然光鲜如初,有些竟还完好无损。考古人员任一龙告诉记者,这些瓷器如果按照制造的窑口来分,则更是多的惊人,安徽的寿州窑、烈山窑、东门渡窑;河南的鹤壁窑、钧窑;河北的定窑系和磁洲窑系;陕西的耀洲窑系;湖南的长沙窑等,另外还有福建的建窑、江西的吉洲窑、景德镇窑、浙江的越窑等。
出土文物再现历史的繁华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年代、不同窑口、品种如此丰富的瓷器?考古人员分析认为,这除了说明当时隋唐大运河在隋、唐、宋三个历史时期历史地位非常重要外,也说明当时的经济比较繁荣。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记载,隋唐大运河从隋炀帝大业三年(605年)始,通济渠自河南的开封别古汴水折向东南,沿河南杞县、睢县、商丘、永城,在经过安徽的睢溪、宿州、灵壁、泗县、至江苏盱眙入淮,全长大约500多公里,沟通黄河、淮河等五大水系,是当时隋唐时期重要的商贸通道,商品的大部分流通都是通过运河交通往来,而且唐王朝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来源主要来自东南地区,此时江淮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另外该遗址地处运河的中下游,黄河的频频泛滥将运河一些潮运时的沉船和河道两岸的日常瓷器冲刷下来,从而导致大量瓷器在这里堆积。到南宋后期,河道淤塞,运营了500多年的该河道彻底废弃。
这是我省第二次开挖隋唐大运河遗址
考古人员任一龙告诉记者,此次发掘的隋唐大运河遗址已是第二次。第一次发掘是在19998年的5月,发掘地是淮北的柳孜,当时经过考古人员200多天的日夜奋战,发掘的900多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一处石构建筑遗存、一批唐代沉船,出土大量唐、宋时期的全国20多座窑口的陶瓷等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为“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对于此次隋唐大运河的发掘,考古人员充满信心。现场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宿县位于大运河的中下游,比第一次发掘地——柳孜还要下游,现在虽然发掘刚刚开始已经发现这么多的文物,相信在进一步的发掘中还会有新的发现。(王素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