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歌咏之乡”演出场面之一
近日,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迎来了自己的第33届“5·23歌咏会”。33年前的5月23日,以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为契机,当时的威海市(环翠区的前身)文化馆举办了“威海市首届群众歌咏大会”。33年来,发轫于此的“5·23歌咏会”历经精心打造,这朵扎根在群众艺术土壤里的奇葩,已成为环翠区乃至威海市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和音乐盛典。
红色经典久唱不衰
1974年5月23日晚,“威海市首届群众歌咏大会”在灯光球场启帷。当豪迈激昂的歌曲响起时,两三千人的灯光球场顿时成为欢腾的海洋。歌咏会原定23日只演一场,结果因节目太多,不得不在24日又加演一场。这引起了当时威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歌咏会从此就作为每年一届的音乐盛会确定下来。
提起“5·23歌咏会”,不能不提到这一活动的创始者,邹树君就是其中之一。他1965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专业,毕业后留校3年,后回到故乡。1974年,邹树君和文化馆的谷源泾、丛永滋一起,倡议并组织了首届歌咏大会。从此,五月歌咏成了文化馆的一项永久性工作。33年中,邹树君先后举办了70多期音乐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群众歌咏骨干。
在“5·23歌咏会”的带动下,威海市区的群众文化生活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几乎在每一处文化表演的台前幕后,都有邹树君老师忙碌的身影。近年来,他策划组织了多台大型晚会,很多观众目睹了台上他那潇洒、豪迈、有力的指挥英姿和专注、投入的忘我神情,却想不到他已身患重病。2002年,在第三次做了转移性肝癌切除手术之后,邹树君向区委倡议争创“歌咏之乡”。
“歌咏之乡”脱颖而出
33年来,基础广泛的群众性歌咏活动滋润着滨城威海。威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夏树忠说,33年来,“5·23歌咏会”的演出形式在不断变化,演唱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歌唱的主题却从未改变,那就是: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在环翠区“5·23歌咏会”的带动下,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是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净化了人们的心灵。“5·23歌咏会”已不仅仅是一次歌咏的盛会。邹树君、于钦锋、夏树庆等音乐工作者认为,“5·23歌咏会”应在群众性和普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专业性,突出交流性,使之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
2003年9月28日,来自中国音乐家协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的领导把“全国歌咏之乡”和“全省歌咏之乡”的荣誉牌分别授予环翠区。这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文化品牌带来深层思索
中国音协主席傅庚辰在亲手为环翠区授牌“全国歌咏之乡”后感触颇深,他认为,在全国很少像环翠区这样把一个红色主题唱响33载的地方,这是贵在正气、贵在坚持和贵在参与的结果。事实证明,红色经典没有过时;它表明,地方沃土也能培育知名新秀。“5·23歌咏会”也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1974年,还是初一学生的戚建波参加了第一届“5·23歌咏会”,他是学校合唱团的领唱。1980年戚建波毕业后被分配到威海一中做音乐教师,对他来讲,除了做好教学工作,每年最重大的活动就是参与策划组织“5·23歌咏会”并创作歌曲。如今,戚建波连续7年有作品入选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连续3年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7年,戚建波以一曲荡气回肠的《中国娃》红遍大江南北;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唱响的《常回家看看》,又不知润湿了多少双眼睛……
每年歌咏会期间,都有数万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当歌咏会在剧场舞台激情上演时,威海的大街小巷、楼间院落,随处可以看到群众自发性的文艺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每年进入5月份,全区的群众性歌咏活动便达到高潮。各种形式的演唱会、歌咏会、歌咏比赛此起彼伏,连续13届的广场纳凉晚会每年持续时间长达4个多月。是什么原因让“5·23歌咏会”火爆了30多载?邹树君说,音乐代表的是群众的心声,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才会受到群众的喜欢,也才能长久地传唱下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