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源,越是在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更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前言
6月10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继西泠印社的金石篆刻艺术、小热昏、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胡庆余堂丹药制作工艺,以及由我市与其他城市同步申报的“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之后,余杭滚灯也被增补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至此,我市共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队”。
拂去尘封的岁月,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众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
西湖蒋村龙舟
湿地风情依旧在
西湖报道组吴建忠殷梦奇记者陈玮
过去时———
据说,蒋村地处西溪湿地,河港纵横,水网密布,每当入夏,都会遭受西来山洪的侵袭。蒋村乡民自发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在自家村里请龙王,供龙王,吃龙船酒,谢龙王的习俗沿袭至今。到端午节,蒋村周边各乡村的大小龙船,都汇集到蒋村乡的深潭口村,进行划龙船比赛。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看到这等景象,就御赐“龙舟胜会”给蒋村。
进行时———
目前,蒋村全乡有各种龙舟150余条,而且仍然保留了“满天装”、“半天装”、“赤膊龙舟”、“泼水龙舟”等众多龙舟种类。近年来,蒋村龙舟还参加了众多比赛。而且,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后,蒋村乡仍然在公园内的深潭口举行“龙舟胜会”。
将来时———
去年11月,该乡成立了“杭州市西湖区蒋村龙舟协会”。该乡将通过龙舟协会,定期开展龙舟文化的宣传和技术指导,普及龙舟知识,培训龙舟运动骨干,支持基层开展龙舟活动。目前,蒋村乡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打算,为更好地展示这一特色民俗文化而建立“龙舟展示馆”。
其他代表名录
龙坞五彩龙、蒋村蓝印花布、杭州花篮(留下)、东岳庙会、三墩笠帽、两浙词人祠堂祭祀活动
淳安竹马
骑着马儿闯南北
淳安记者站叶良喜通讯员刘来根记者王成
过去时———
据清《淳安县志》记载,朱元璋屯兵淳安鸠坑源的谷雨岭(现叫万岁岭)时,曾遗下战马一匹,因思念主人,日夜嘶叫于山冈,乡民久觅而不得。为祈祷地方平安,岭下各村百姓皆糊纸竹马,走村串户边跳边讨“常例钱”,然后买香纸,连同竹马一起焚化,借以超度战马亡魂。后演变成一种民间歌舞活动。
表演者全都以古装戏人物打扮,把竹马捆扎在前后腰间,酷似骑马。竹马表演队形变换和阵式非常之多,一场演出少则几十阵,多时有108阵。淳安竹马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单独表演,也常与农村剧团配合,为大戏演出前活跃气氛。
进行时———
淳安竹马分获全国首届民间广场歌舞大赛最高奖“山花奖”、杭州首届民间艺术“桂花奖”金奖,2004年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淳安县文化部门已把有关淳安竹马的影像、文字、图片等资料全部整理完毕,全县30个乡镇有竹马表演队30余支,拥有竹马艺术表演骨干1000多人。该县每年都把竹马作为逢年过节、重大节庆活动的重要演出内容,还先后赴北京、杭州、湖州等地参加重大活动演出。
将来时———
为弘扬和进一步保护淳安竹马这一民间艺术,淳安县正着手筹备编印一册以竹马为主要内容的《淳安县民族民间艺术集锦》,并计划今、明两年中,将淳安竹马向国家相关部门继续申报,力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他代表名录
三脚戏、八都麻绣、瑶山秋千、汾口草龙
拱墅半山泥猫
桑蚕文化的象征
拱墅报道组黄群记者王成
过去时———
“半山泥猫”曾被半山乃至杭嘉湖等地的桑蚕人家视作避鼠、消灾的吉祥物,世代流传。
明、清时期,每逢二月初八的“桑秧会”、清明的“蚕花节”、五月初一的娘娘诞辰日,杭嘉湖等各地的桑农、蚕农成群结队,坐船泊衣锦桥(半山桥)和广济桥,入庙进香,为祈蚕花,返乡回家,必买泥猫,用以避鼠,消灾祛邪,家业丰足。
进行时———
为续存杭风俗遗,通过精心研制和开发,目前已变民间手工艺品泥猫为工厂加工产品,开始批量生产双面泥猫,不过生产的泥猫以赠送为主。
作为早期桑蚕文化的象征物,“半山泥猫”今年已列入杭州市首批民间艺术保护项目。
将来时———
挖掘考证半山泥猫这一桑蚕文化初始的物质载体,对研究浙江桑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拱墅区专门成立了皋亭文化研究会,并聘请了社科院等部门的教授、专家,以半山泥猫为研究课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提升其历史文化内涵。
据悉,有关方面将把木制、石雕等其他七八种泥猫的形态再开发挖掘出来,以还历史本来面目,并计划与现代产业化生产接轨,制作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目前,拱墅区正在准备将泥猫申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试点项目和省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项目。
余杭五常拳灯
舞出十八般武艺
见习记者王力余杭报道组张移峰
过去时———
明朝正德年间,历任工部、刑部尚书的五常人洪钟告老还乡,把自己带兵征战的各种兵器使用方法传授给了乡亲子孙,办起了武艺队。洪钟结合当地日常使用的农具,改制成独特的木质兵器,共十八件,编成108种套路,通称“十八般武艺”。
每逢元宵等民俗节日,村民就上街表演,并逐渐把武艺和滚灯、舞狮结合起来,按套数起舞,动作粗犷,形成了如今的“五常拳灯”,世代相传。
进行时———
近几年,由于拳灯文化重新发掘,在五常,练拳灯的人日益增多。单是92岁的蒋茂华老伯的门下弟子就已传承四代近百人,最小的仅11岁。整个五常有民间武术队伍四支,分布在五常村等3个村,共有习武骨干100余人。
将来时———
目前,国家一级武术教练章建华已在系统地对十八般武艺进行重新整合,汇编成谱。同时,五常当地也集体出资,在村里选拔一批有运动基础的苗子,集中起来学武,把这项民间的“宝贝”重新捡拾起来。
其他代表名录
民间表演艺术类:余杭滚灯鸬鸟鳌鱼灯亭趾高跷大陆、石濑花灯博陆敲鼓亭
民间造型艺术类:良渚玉雕
民俗风情类:径山镇的“径山茶宴”,闲林、仓前、五常一带的“龙舟胜会”,南苑街道的“元帅庙会”,塘栖镇的“轧蚕花”,仁和镇的“吃咸茶”。
民间传说类:杨乃武与小白菜
富阳竹纸
“荡帘打浪”竹纸香
见习记者王力富阳报道组夏叶锋
过去时———
据《富阳县志》记载,富阳竹料纸的制造,始于唐末、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到宋朝以后,以元书纸为代表的富阳竹纸生产进入顶峰,因为高品质而成为朝廷奏章、科举考试、合同契约的专用纸,名扬天下,有了“纸中上品”、“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等说法。
制浆中的“人尿发酵法”,抄纸中的“荡帘打浪法”是富阳的传统竹纸制作技艺的独门绝技。整个造纸过程从斫竹开始,一般要经过拷白、浸料、煮料、翻滩、抄纸、晒纸等20多道工序。
进行时———
虽然历经千年,传统竹纸造纸技术的全工艺流程仍然在富阳民间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大源镇、湖源乡等乡镇,仍有许多农户以生产元书纸为生。近年来,富阳市政府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如对民间手工造纸技艺进行普查、记录,给20位老艺人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补助,投入资金进行溪流污水治理,修建造纸文化村等。
在最新公布的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富阳的竹纸制作工艺榜上有名。
将来时———
富阳市政府已经将竹纸制作技艺的保护纳入2005年编制的“十一五”规划。今年,富阳将收集资料,编撰出版一本有关传统造纸技艺的书籍。此外,该市还将命名一批“传统”造纸文化村,实行重点区域保护,对仍从事元书纸生产的民间知名老艺人,鼓励带徒传艺。
其他代表名录
富阳中医接骨技艺、华宝斋雕版印刷、富阳古亭音乐
临安昌化鸡血石
精雕细琢出珍品
临安记者站张伟星通讯员朱惠娟记者吴薇
过去时———
据史书记载和实物考证,昌化鸡血石雕自元末就有开采和雕刻,至明、清盛行于世,历经千年,与福建寿山的田黄石和芙蓉石同称治印“三宝”。昌化鸡血石雕刻工艺分为印章和工艺雕刻两大类。鸡血石印章与雕刻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进行时———
昌化鸡血石雕已成为当地产业支柱,目前从事雕刻工艺人员有1000余人,其中钱高潮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杭州市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但随着昌化鸡血石雕传统的老艺人相继谢世,其传承的手工绝技濒临失传的绝境,影响到昌化鸡血石雕艺术传承、创新和发展。
将来时———
昌化鸡血石雕被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市列入民间艺术保护项目,昌化鸡血石雕也被邮政总局作为特种邮票向国内外发行。为弘扬临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临安市将昌化鸡血石雕列入临安首批16个保护项目之一。
其他代表名录
民间造型艺术类:昌化竹编、花轿、农民画
民间表演艺术类:临安水龙、变狮、滚灯、五凤朝阳、九龙舞翠、红毛双狮、软腰手狮、吴越双狮、鱼灯、乐平蚕龙、麒麟灯、吴越风元宵灯会
桐庐剪纸
民间奇葩出巧手
桐庐记者站程大鹏潘连魁记者陈玮
过去时———
桐庐民间剪纸久传不衰,五代《武林梵志》就曾记载:“吴越钱王于行吉日……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在近千年间,每到婚嫁、祭祀、节庆期间,当地居民都要以剪纸来进行庆贺和纪念,许多当地百姓也因此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剪纸绝活。
进行时———
如今桐庐剪纸已培养出了谢玉霞、王德林等一批新的剪纸艺术家,许多剪纸艺术作品还远渡重洋被送到俄罗斯、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家,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追捧。眼下,他们又开始尝试着对剪纸创作形式进行创新,该县富春江镇剪纸艺人华金娟就创作出“女儿村传说”、“大奇山传说”等一系列剪纸故事作品,赋予了桐庐剪纸以新的形式和内容,在剪纸艺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反响。
将来时———
在剪纸艺人们不断创新剪纸艺术的同时,桐庐县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努力培养和扩大桐庐剪纸的影响力,自2004年桐庐成功举办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后,今年休博会期间,该县还将在杭州吴山广场和桐庐女儿村举办“神州风韵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邀请赛”。
上城铜雕
古老手艺换新颜
上城报道组何扬章海良杨建伟记者张寅
过去时———
杭州的铜雕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越王造的“青铜剑”;南宋迁都杭州,更是盛极一时:这从现存的打铜巷等街名中,可透露出当时铜制作的繁华景象。朱府铜雕艺术传承的历史也有120多年。“叠镶式铜雕”技法,属其太祖父独创。然而都是小作坊模式,制的是小工艺品。
进行时———
被联合国开发署授予“中国铜雕王”称号的朱炳仁认为:“铜雕艺术得与现代技术结合,与市场需求结合,才有出路!”他独创“铜书艺术”、“装饰铜雕”、“三色紫金铜雕”等专利62项!一改昔日铜雕工艺品小打小闹的局面,而敢为天下先:四川500平方米、28米高的铜庙———大雄宝殿,在绍兴造了50米长的铜桥,在常州建了135米高的铜塔……
将来时———
杭州的铜雕开始抢占世界市场:铜脸盆、落水管漏斗已进入美国市场,成为抢手货,并与俄罗斯、印度、日本、加拿大等国洽谈合作意向。与世界组织合作,将建起“亚洲铜业基地”,研发铜艺术品的国外市场,与世界接轨,培训一支跨国的铜雕艺术家队伍,让濒临灭绝的作坊式铜产业,变成跨国的“朝阳”产业。
其他代表目录
胡庆余堂、金雕艺术、大华书场
萧山楼塔《细十番》
江南丝竹绕古镇
见习记者王力
过去时———
《十番》是我国最早的音乐门类之一,分为《细十番》和《粗十番》。楼塔《细十番》的出现,据前辈所述是在明代。公元1377年,楼塔的宫廷御医楼英辞官返乡著书《医学纲目》时,与当时楼塔的一批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共同演奏各种古典套曲,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楼塔《细十番》由此产生。目前楼塔《细十番》的套曲就是他们流传下来的一部分。至清朝光绪年间,留学日本的楼岳堂回家乡隐居,会同其他同仁用“工尺”记谱法记录了“望庄台”、“一条枪”和“八板”等多首曲牌。从此,楼塔《细十番》演奏古典套曲被固定下来。
进行时———
目前,《十番》在全国所剩无几,在浙江唯独古镇楼塔一家。
楼塔《细十番》是一支仿古的民间乐队,前有黄龙伞、红灯笼开道,演奏人员访士大夫的风度,以书生雅气,随着音乐节奏,踏着四方步,徐缓行进。目前,有20多位农民组成的民间乐队,每周开展活动。每到夜深人静,悠扬的乐声犹如天籁传音,袅绕在整个楼塔古镇。
将来时———
为继承和弘扬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楼塔镇拨专款3万多元,配备各种乐器,组织民间艺人成立了《细十番》俱乐部。同时,聘请区文化馆的专家定期辅导,培养民间艺术传人。
下城张同泰
国药良方代代传
下城报道组赵明胡敏华杭州日报记者丁雄英
过去时———
张同泰是现存杭城最古老的国药号之一,位于同春坊孩儿巷口。创始人张梅,浙江慈溪县马经村人,最早在杭州新宫桥下开设茂昌药号,几年后积攒了5000两白银,于清嘉庆十年(1805),在现址盘进沈同泰,改名张同泰国药号。
进行时———
张同泰已按古建筑历史原貌,对石库墙门,雕梁画栋,牌匾,药用器具等进行了全面修缮和恢复,这是“形”的恢复;在“神”的恢复上,正继承和发扬张同泰“悉遵古法,务尽其良,货真价实,存心利济”等传统的经营理念;聘请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和中青年专家近50余名,开设张同泰国医馆,恢复原门诊部的职能。
将来时———
下一步,下城区将恢复张同泰传统“择药尤精,选料尤佳,选工尽善”的经营方法,恢复地道药材的采购和选用,恢复和挖掘张同泰传统的中药加工炮制工艺。如加工炮制工艺方面,取芯,刷毛,剥皮,斩根,剔根,各有所依,一丝不苟,各种饮片炮制,按不同药性就范,务尽其良,让其药效发挥更佳的作用。
其他代表名录
民间表演艺术类:杭州评话
民间造型艺术类:都锦生织锦、立轴剪纸
江干打莲响
莲花落声好彩头
江干报道组余丽丽阮骏记者王琦
过去时———
相传解放前,今九堡镇所在的钱塘江畔是一片荒滩地,农田经常为洪水所淹,迁居此地的人们多以乞讨为生。在行乞时,有人将竹棒两头打孔串起铜钱,每到一户人家门前就边跳边用竹棒击打自身的肩、肘、臂等部位,配合吟唱自编的顺口溜,取名打莲响。后来,效仿的人多起来,打莲响就在九堡民间流传开来,演化成了当地的一项表演艺术。
进行时———
目前,九堡镇活跃着一支100余人的打莲响表演队伍,每遇重大喜庆活动、文艺表演,人们便以打莲响来庆贺。演员需配合曲调,由竹棒扣打肩、膝盖、脚踝或地面等,节奏明快,配上创作歌词,并以“莲呀莲花落”为一段终结。现在表演时,已经不再见到当初破破烂烂的乞丐装,演员一般身穿鲜艳的彩衣彩裤,手拿绕着红黄白蓝绿等五色彩绸的竹棒作为道具,边唱边跳,神情喜悦。
将来时———
江干区、九堡镇两级十分重视对百余人的莲响表演队伍的培育,吸收其为特色文体团队,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奖励。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