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既不沿边,又不沿海,城镇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资源匮乏县。面对“以工促农不力,以城带乡不动”的现实,要建设凤冈新农村,必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立的“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发展战略,将“猪———沼———茶———林”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与“四在农家”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茶叶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凤冈农村经济由烤烟收入为主,变为以务工、烤烟、粮食、茶叶、生猪等多种收入为主。农民增收渠道拓宽,为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奠定了基础。一是凤冈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给茶叶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务工经济给茶叶生产发展注入了资金;青壮年大量外出,为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创造条件,使茶园规模化建设成为可能;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往返人员带上家乡特产———富锌富硒有机茶,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凤冈茶产业。二是烤烟生产劳动强度大,土质要求高,难于普及家家户户,为不宜烟区种茶创造了条件。三是农村粮食生产主要以自食为主,真正成为商品流通的只是少部分,这给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生猪养殖不仅能增加农户收入,在探索的“猪———沼———茶———林”生态建园模式中,与茶业是一种互动产业关系。而茶是一种一次投入、多年产出的植物,采摘期长达20至30年,茶叶生产管理老少、妇孺皆宜,劳动强度不大,而且经济效益好,每亩茶园农户可年获纯利588元,相当于5.4亩玉米或2.1亩水稻的收入,加工后每亩茶园纯利可达726元。因此,发展茶叶产业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缺乏的现状,而且能给农民带来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
茶叶产业是解决凤冈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有效途径。凤冈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猪———沼———茶———林”生态循环建园模式,就是在茶区围绕茶叶建设这个中心,按照“猪———沼———茶———林”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配套沼气能源建设,达到“三省两减三增”的目标,最终实现“富在农家”。一是在茶园里大量施用杀菌后的沼液渣和发酵农家肥,有效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肥力,节省肥料,减少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使用,有利于生产出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提高茶叶内在品质,增加农民收入;二是用沼气煮饭、炒菜,省柴增效;三是用沼气照明,省电增收。一般户均茶园规模在3亩以上,建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维持沼气池正常运转需增加养殖生猪5至10头,养猪规模自然扩大。每亩茶园正常投产可收6000左右,茶农年出栏生猪10至20头,可获纯利1000至2000元,过去每户年出栏生猪就是3至5头;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年提供的热能,相当于5亩薪炭林的燃烧释放的热量,以煤折算可节约煤钱400至500元;用沼气照明,年节约电费50元。按“猪———沼———茶———林”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发展茶叶生产,积极引导农民开发资源、科技致富,使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该县永安镇田坝村大力发展“猪———沼———茶———林”生产,2005年仅茶青每斤平均上涨10元以上,最高价卖到100元/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全县2016元),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2%。
“猪———沼———茶———林”生态模式与“四在农家”的有机结合,是推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有效载体。该县将“猪———沼———茶———林”生态建园模式作为“四在农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配套实施“一池四改四通”工程,实现农村“四化”目标。即修建一个沼气池,配套改厨、改水、改厕、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话,使农村庭园美化、房屋亮化、环境净化、生活城市化。一是学在农家。在茶区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培育学习型农民。帮助茶区农户开通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宣传栏、图书室和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引导农民学习茶叶栽培技术、茶叶生产管理,学政策、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定期举办茶叶技术培训,多掌握一些农业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村干部和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乐在农家,根据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新生农民的意愿,新生农民的创造,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在茶区修建连户路,规划建设篮球场、乒乓球台、茶艺表演台,定期举办丰富多彩业余活动,让农民做创造文明、享受文明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三是美在农家。在茶区实施“一池四改”工程,即建设一口沼气池,配套改厨、改水、改厕、改圈。
村级茶叶分会是实现农村管理民主的助推器。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指导、农民自主管理”的发展方式,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原则,在茶区组建茶叶分会,负责收集茶叶生产情况,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发展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政府、村委员会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政府和茶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管理民主,维护会员的正当权益。同时协调会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促进会员之间、会员与外界同行之间开展茶叶科研、信息、生产、加工、贸易等合作与交流,成为连接会员之间、会员与外界的纽带。通过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农民自我管理,推动农村民主管理进程。
作者:曾义 安清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