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于十米深的黄土之下,专家估计城内设施保存基本完好,将为研究卫国历史以及五帝之一的颛顼提供实物资料
记者6月5日从省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我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濮阳县高城村南发现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5月27日至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以及我省的考古专家对该城址进行论证后一致认为,这即是考古界寻找已久的东周时期卫国的都城。该都城遗址目前被深埋在10米多深的黄土之下,估计街道、宫殿布局保存完好,对此遗址进一步发掘后,将为研究卫国历史提供翔实的实物资料。据史书记载,卫国都城是建在颛顼帝丘之上,因此,该都城的发现也为中华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线索。
城墙掀起卫国都城面纱
根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濮阳县一带。但由于考古界在濮阳附近一直没有找到大规模的城址,因此卫国都城一直是个谜。
高城遗址位于濮阳县东南五星乡高城村南,距县城约10公里。2002年,濮阳市文物保管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钻探,就发现遗址北部有夯土城墙。2005年4月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濮阳市文物保管所为配合国家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两次对高城遗址四面城墙进行钻探和试掘,发现四面均有城墙。整个城址平面形状为长方形,城墙基础宽约70米,顶部宽约20米至30米,城墙之外有一周护城壕。据测量,北墙长约2420米,东墙长约3790米,西墙长约3986米,南墙长约2361米,为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
主持该项目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袁广阔博士告诉记者,依据考古发掘和钻探,发现该城四面城墙顶部多被4米到5米的唐宋和明代淤沙所覆盖,城壕和城内被汉代厚约6米至8米的淤土层所叠压,初步断定该城是在汉代被黄河水冲毁淤平的。此外,在发掘中还发现埋有人头骨或兽骨架,表明当时在修补城墙时举行了祭祀仪式。这与史书记载的东周时期城墙修筑过程中存在祭祀现象相吻合。如此大规模的城址除了都城不会是其他的城址,因此专家判定该城址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都城。
城下还有城,疑为颛顼帝丘
在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卫国城墙的下面还发现有夯土的痕迹,下面很可能另有一城。
《汉书·地理志》记载:“濮阳本颛顼之墟,故谓之帝丘”。《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也记载:“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两种文献说明卫国都城是在帝丘的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专家们认为,如果卫国都城下就是颛顼的帝丘的话,证明了濮阳一带也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不仅为研究五帝之一的颛顼帝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地下都城发掘难度大
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说,卫国都城发现后,可以说河南境内东周时期比较大的方国都城都基本找到。如商丘的宋都、新郑的郑韩都城、三门峡的虢国都城、上蔡蔡国都城等。尤其可贵的是该城被洪水深埋于地下,估计当时的街道、宫殿布局等一定保存较好,如果进一步发掘,将为卫国都城以及卫国历史提供可靠的资料。
对今后的发掘工作,孙英民说:发掘难度非常大。由于整个城址面积近10平方公里,工作量极大;加之地下水位高,城池又深埋地下,稍微一挖就向外冒水。要想全面揭露卫国都城、颛顼帝丘的面貌,需要几代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陈茁李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