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买电脑时,很可能登陆戴尔网站,选了一台配置买得起、功能最强的英特尔处理器的电脑,随后装上了WindowsXP和Office这些台式电脑的必备软件。接着,怎么用就全看你了。
你下次买电脑,情况就可能十分不同了。 你可能跑到商店,从一系列更时尚的多媒体电脑中选一台,并确保出问题时可以向人求助。最后,处理器可能装的是性能较弱的超微芯片,超微公司一直落后于英特尔。这台电脑几乎肯定仍将运行Windows系统,但你启动时,问候你的可能是谷歌的软件。
三巨头的利益链条
这正是迈克尔·戴尔所预见的情形。在传统的个人电脑业务中,他的获益比多数人都大。这位41岁的业界神奇小子意识到,形势正在改变。像英特尔和微软的首席执行官一样,面对这一局面时处境不佳,对他来说真是憾事。
个人电脑的创新已经结束,这已是科技界的共识。的确,随着移动电话、视频游戏控制台和其他主流的计算设备一路领先,个人电脑时代本身很快就将结束。那是昨日的计算平台。
现实则更加微妙。个人电脑远未消亡——过去10年里,个人电脑年销售量从不足5000万台,跳增至两亿台以上,并仍在稳步增长。然而,个人电脑生态系统正开始以微软、英特尔和戴尔无法控制的方式转变。
想想老体系出了什么问题。为了在个人电脑领域建立统治地位,三大巨头依赖于互相支持的商业模式。微软在软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功能,以鼓励用户不断升级到新版本的Windows和Office;英特尔制造越来越快的芯片,以运行新的软件;戴尔利用直销方式,以销售越来越便宜的电脑。“更多、更快、更便宜”成为一波接一波新电脑浪潮中不变的教条。
这种方法不再像过去那样奏效了。相反,它已成为导致软件臃肿、芯片低效和服务欠佳的原因所在。
优势渐成包袱
只要看看三大巨头陷入的困境,就不难发现这一问题。微软下一代Windows系统的开发进度推后了几年,原因是程序太大而无法驾驭。而谷歌把通过互联网提供软件作为一种服务,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布新产品。
英特尔已达到速度的物理极限:更小、更快的芯片损耗太多的能量。而超微通过在一个芯片上设置多个速度较慢的处理器“内核”,从而获得了更优良的设计,并迫使英特尔改变路线。
戴尔的低成本生产方法仍非常管用。问题是惠普和联想等其他企业已学会如何复制戴尔方法的优势,而其劣势——缺少销售和服务支持则不断显现。
戴尔先出手引发合谋终结
在过去一个月中,迈克尔·戴尔提出了三个引人注目的想法,点出了情况变化的趋势。首先,他结束了与英特尔的独家协议,目的是开始把超微芯片置入公司生产的一些服务器中。这是科技界一桩颇具震撼力的事件,戴尔和英特尔这对业内最亲密的联盟之一的关系在日益弱化。人们普遍预计,此举也将导致戴尔电脑中装上超微芯片。
第二种转变是,戴尔开始在其个人电脑出货前预装谷歌软件。此举对谷歌起到了部分保护作用。谷歌要在下一代Windows和Office推出之前,在用户面前赢得一席之地,因为下一代的Windows和Office将支持微软自己的搜索软件。
谷歌是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而广为人知,但它现在制定了一个针对个人电脑的“简易软件”策略,即利用戴尔来散播轻量级的“工具条”和桌面搜索产品,这些产品与微软臃肿的软件形成鲜明对比。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上周承诺,还会推出更多此类软件。
看到戴尔为微软的首要对手散播软件,华盛顿的反垄断监管者应该感到快慰吧。Windows也许仍将无处不在,但个人电脑制造商担心做错事就遭微软报复的日子,看来已一去不返。
迈克尔·戴尔的第三个想法,是开店销售电脑。戴尔一直基于电话和互联网销售的经济优势,对其而言,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刻。制造低成本、商品化的电脑,再也不是这家个人电脑企业的要义。
微软现在已步入陌生之地,它正试图在软件开发上效仿谷歌的做法;而英特尔则在模仿超微在芯片设计上的做法;与此同时,戴尔正设法使自己更像通过自有店铺重获生机的苹果。
这一切有趣之处,并非在于三大巨头将要被颠覆,而是在于其他企业已找到靠台式电脑赚钱的方法,从一个人们曾经认为被微软、英特尔和戴尔牢控的计算平台上获利。历史表明,老牌企业一旦习惯在如此长的时间主导局势,就会发现学习新诀窍并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