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A股市场成为H股市场进而成为美国影子市场的说法纷纷扰扰,一些论者认为,这种趋势使A股市场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的眼光局限于国内市场,这种说法听上去似乎有理。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整个国际市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的A股,就可以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关于A股市场“影子化”的说法是一个伪命题。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强者经济”,遵循“胜者为王”的法则。当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发展模式自然而然以其强势影响其他国家资本市场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下,中国经济及资本市场融入世界潮流,与国际接轨同样不可避免。无论是“A股市场发展泛国际化”还是“A股市场发展影子化”,两者实际上是一回事,是一个伪命题。在国内证券市场深化改革的环境下,空谈此类问题没有多大现实意义,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本身就应该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
其实,A股市场“影子化”是一种进步。当前的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轨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我国一项既定的国策。这一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中国证券市场仍带有浓重的行政和计划色彩。要克服原有的行政和计划因素、建立切实有效的证券市场乃至资本市场,国内A股市场融入国际市场、成为成熟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子”,不失为一种“开放促改革”的有效途径。市场经济发展有其普遍性规律,借鉴于国内A股市场,如上市公司价值分析与成长性研究、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理论对提高国内上市公司质量、推动证券市场的“内涵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对比我国原先股权分置状态下与国际市场分割的定价机制,虽然在垄断状态下具备了完全的定价权,却同时出现了市盈率高达88倍的闽东电机与股本溢价高达8.8亿元的用友软件。这种定价权实际上是控股股东利用信息不对称及其绝对控制权地位,在具有消费品性质的股票供需失衡的发行情况下对公众投资者的一种疯狂掠夺。这种定价权没有任何国际背景,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没有任何意义。
现实中,我们不能奢求国际定价权。国际机构投资者一方面通过手中大量的客户掌握了股票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承销股票的手段控制了供给,因此国际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市场上股价的定价者是自然的。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股权分置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融资功能也开始恢复,但从根本上来说,我国仍是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1/8,人均GDP与资产证券化率远远落后于成熟市场。与其一味追求“海市蜃楼”般的定价权,不如“韬光养晦”地夯实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当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名列国际前茅、在世界资本市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时,所谓的股票国际定价权也自然会水到渠成。
有人认为海外上市公司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一旦失去对这些公司股票的国际定价权就会危害国内的证券市场发展,进而危及到经济安全,因此需要牢牢把握其中的定价权。这不免有点杞人忧天。定价权只是决定了上市公司股票首发以及交易的价格,并未改变股权的性质。许多海外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了主导地位,意味着国家牢牢地控制着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只要控制权性质不变,危及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安全性便无从谈起。所以,经济问题政治化的方式并不可取。
在竞争的环境下,国内机构投资者该如何发展壮大?关于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中,惟一没有争议的是尽快使国内机构投资者与证券公司成熟起来。笔者也深深赞同。但是这种成熟并非是靠行政式重组与国家注资所能形成的。在处置资本市场金融风险中,似乎又回到了国家对重点国有机构进行扶持性注资的老路。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对机构投资者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作用,但非长久之计。在“温室”中获得了成长而缺乏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机构投资者,在现有“产权失灵”的体制下难免在下一次市场波动中重蹈覆辙,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应求助于全面的深化改革。
(作者为中国证券业协会监事、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