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浙商大会,主题为“创新、合作、发展”,但记者发现,在6月2日至4日整整3天的议程中,有一种困惑的表情,不时在浙商们的脸上出现
浙商之惑,也是资本之惑。如果依赖要素累积、粗放经营等低成本扩张手段,反而能更快获益的话,如何说服商人们放弃利润,投身创新资本游走之惑——
宏观环境改变,投资渠道缩减,钱还能投到哪?
如果告诉你,2006浙商大会的一个分论坛专门请故宫博物院专家讲解书画鉴定技巧,你会不会有些吃惊?
其实,这并不奇怪。 对资本而言,增值是本能,如今艺术品火得就像房价,财力雄厚、嗅觉灵敏的浙商自然闻风而动。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估算,浙江省民营资本已接近1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本,无论投向哪个行业,都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浙商投资比重最大的,还在制造业和房地产。这得到了国家统计局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的证实。数据显示,在全国范围内,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的投资占整个民间投资的80%。资本的力量甚至造出了新名词,“炒房团”、“炒煤团”应运而生。
一轮轮投资热潮过后,浙商们的“钱袋子”又在寻找新的出路。2006浙商大会上,更多的演讲与讨论集中于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楼市“国六条”调控等。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正成为浙商中的流行语。以往的投资渠道被缩减、以往的发展路径被改变,浙商们说,钱,该往哪投?创新两难之惑——
如果投资楼市、效仿他人能更快更多地获利,谁还去创新?
自主创新,政府部门寄希望于浙商。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大会上说:实现民营企业的新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浙商深入推进企业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科技部副部长马颂德也表示,浙江是“中国最有希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地方”。
创新,也正被越来越多的浙商所选择。“自主创新是浙江企业走向世界的惟一出路!”这句话,是因家用小汽车而闻名的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名言。
不可否认的是,浙商们的创新尝试正面临考验。
“这么多年来,我一门心思搞技术自主创新,现在终于达到了41亿元的资产规模,但是那些以前和我相比根本排不上号的企业,这几年通过经营房地产等,产值规模一下子就超过了100亿元。我现在都被人认为是傻子。”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这样说。
他和他企业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如果只靠生产要素累积,甚至只靠粗放经营等低成本扩张手段,反而能更快扩张获益的话,还有谁去创新?还怎么说服商人投身创新?
另一难是创新环境仍不完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举例说:“我搞差异化,推出‘营养快线’,市场反响很好,但人家马上就跟进了。”由于民企大多从事传统产业,核心技术很易仿造,创新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后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会出现“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马上死”的说法。
引导浙商踊跃走上创新之路,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走向何方——
新农村、服务业能否成为新领域?
经济是否过热、应该怎样调控,一直是近期经济学界也是浙商们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尖锐地指出,新的依赖创新的增长点尚难形成,教育、医疗等抑制消费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现实的难题是,如何引导资本有序、正确地流动,寻找新的增长点。
浙商们的“钱袋子”该往哪投,是目前我国投资依赖型经济面临难题的一个缩影。
曙光正在出现……
姚景源为浙商们鼓气:“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投资将累计达到29.5亿元,相当于“九五”的投资总量翻了一番,这将为民间投资带来更大的机遇。
中央党校教育长李兴山在浙商大会上表示,今年国家财政已经拨出了3391亿元投入到农村,重点是加大农村的公共投入,这是浙商今后发展的很大机遇。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所占比重要上升3个百分点。生产服务领域、物流、金融服务业等,有望得到较大发展。
更重要的机遇在于制度创新。“十一五”规划提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时候,专门写道:“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
今年浙江省政府的一号文件,在市场准入方面表示了积极的姿态。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刘亭说:“我现在都不太清楚还有什么领域,非公有资本不能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