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公布10大考古发现
本报讯(记者 李元涛)昨天,云南省文化厅公布了“十五”期间云南省重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一向谨慎严谨云南考古首次评选出10大考古发现,全面向公众公布云南考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全省最著名的10多名位考古专家对10大考古发现作出了详细解答,从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发掘到南诏国古都遗址,10大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方面的多项空白。发现为恐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人类起源、新旧时期时代研究、古滇国研究找到了有力佐证,为云南乃至中国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人类生活遗址发掘主要沿金沙江和澜沧江两条流域居多;另外分布在滇中、滇西地区的发掘则填补了古滇人生活遗址的发掘,帮助大理南诏国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群众对现代考古工作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这样的评选可以提高人们对考古工作的了解,将产生巨大影响。”云南省考古研究所杨所长告诉记者,由于考古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过去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次评选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提高考古工作质量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这些发掘地多数在偏远山区,在反映了考古工作者们取得的成绩外,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考古工作者的辛劳。”杨所长说,由于云南地处边疆,受地域的限制不可能像中原那样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文物,但是在侏罗纪时期恐龙化石发掘、人类起源、青铜器等领域是走在前面的。
“我们的许多发掘是受到世界考古界关注的 。”发掘元谋姜驿恐龙化石的郑良表示。
云南公布十大惊世考古
昨天,云南省文化厅公布“十五”期间云南省重大考古发现,这也是一向谨慎严谨的云南考古首次评选出10大考古发现。全面向公众公布云南考古近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从1亿8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发掘到南诏国古都遗址,10大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方面的多项空白。发现为恐龙家族增添了新成员,为人类起源、新旧时期时代研究、古滇国研究找到了有力佐证,为云南乃至中国考古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人类生活遗址发掘主要沿金沙江和澜沧江两条流域居多;另外分布在滇中、滇西地区的发掘则填补了古滇人生活遗址的发掘,帮助大理南诏国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1、元谋姜驿恐龙化石点 为恐龙家族增添新成
姜驿恐龙化石点位于元谋县姜驿乡,分布区较广,东至贡茶、新海,南至画匠,西达姜驿乡政府,北抵四川省会理县黎洪乡和江竹乡之间的区域,总面积近40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已知分布面积最大、恐龙化石埋藏最丰富的地点。
出土不少于6个个体的恐龙化石,其中3个保存较完整。其中最大体长达到了20米左右。
根据骨骼特征判断,本次发掘出土的恐龙化石一类属于原蜥脚类恐龙化石,年代为距今约1.8亿年左右的侏罗纪早期;另一类属于蜥脚类恐龙化石,年代为距今约1.6亿年左右的侏罗纪中期,此外可能包含侏罗纪晚期的恐龙化石。
姜驿恐龙化石点出土的是新类型恐龙,不同于云南其他地点及国内已知的恐龙,使云南恐龙增加了新种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化石的发现为哺乳动物的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如此集中的发现早中晚侏罗纪恐龙化石实数世界罕见。
2、富源大河遗址发掘 “我们等了几十年”
遗址位于富源县城东南约17公里的大河乡茨托村,为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洞穴系由三叠系石灰岩构成,洞前为一小古湖盆(曾经的湖泊),遗址西南部有大河自北向南流去。文化堆积在洞口和洞内均有分布。
文化堆积经测定年代大于距今3万年;下层测定年代距今4万年前。两次发掘共出土古人类牙齿化石3枚、石制品2000多件以及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上千件。此外,还发现了火塘、烧骨、烧土、颜料、人工铺垫的砾石地面等古人类生活遗迹。
富源大河遗址是一处古人类加工石器和居住生活的遗址,也是我国目前仅有的具有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典型文化——莫斯特文化特征的遗址。该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年代处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这一人类进化的关键时期。文化层中石制品和古人类化石同时出土的情况在国内少见;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独特,遗迹现象众多。它的发现不仅对了解当时古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而且对现代人起源和迁移这一学术界热点问题的研究、对旧石器时代中国和欧洲文化交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兰坪玉水坪遗址
玉水坪遗址位于兰坪县通甸镇,前临澜沧江支流玉水河,为岩洞一岩厦型遗址。先后采集和征集到磨制石器、陶片、骨饰、动物骨骼等。1986年作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兰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掘发现,洞内遗址的上层堆积为新石器文化层;下层堆积为旧石器文化层,堆积中包含大量的打制石器、石核、动物骨骼。
出土的石器制作较原始,多为一次打击而成,未经第二次打击修整,大部分为刮削器和砍砸器。动物骨骼大多因敲击而成较小的碎片,可辨认出的动物有象、鹿、牛、熊、犀等。经与保山塘子沟旧石器遗址出土器物相比对,玉水坪遗址的年代至少可以上溯到一万年前,甚至更早。
兰坪玉水坪遗址发掘是迄今为止怒江州境内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的发掘,改变了人们对该遗址的传统认识,将当地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推前了6000年,并为研究澜沧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和考古学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5、耿马石佛洞遗址
石佛洞位于耿马县四排山乡勐省村,地处澜沧江支流小黑江边的悬崖上,是一处大型的天然石灰岩洞穴。
遗址的文化堆积共14层,其中有12层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厚度从1米至3米不等,多数为2米多。虽然遗迹相对简单,但洞穴里有建房屋和墓葬的情况,在国内仅见、世界罕见。
石佛洞遗址出土遗物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总数在2000件以上。石器的加工磨制十分精美,表明当时的石器工业水平已经很高,具备了加工复杂、对称的高难度石器的技术。陶器种类多样、造型独特、装饰纹样精美,以磨光折肩釜最具代表性,而连续涡纹装饰的折肩釜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原创艺术品。骨器也出土了几件精品,如骨匕、大鱼钩、小鱼钩等,均加工细腻准确。
该遗址是中华民族先民3000年前就在澜沧江流域创造了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直接证据,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掘获取的信息量很大,全面展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对建构云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研究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早期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6、大理银梭岛贝丘遗址
大理银梭岛位于大理洱海东南,遗址分布于岛的北部,现存面积约3000平方米。
发掘发现,遗址中心区文化堆积保存较好,最厚处达6.8米。出土大量遗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约有30吨。通过细筛筛选,获取了大量的小动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编号小件器物多达14000余件,可分为陶、石、骨、牙、蚌、玉、铜器七大类,以陶器、青铜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铜器中,锻打的青铜鱼钩制作精美。
另外,还清理出石墙、柱洞、灰坑、火堆、水沟、墓葬等遗迹。
经碳十四测年,银梭岛贝丘遗址的年代跨度较大,最早距今5000年,最晚至公元前后。
该遗址是我省首次发掘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贝丘遗址,发掘工作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洱海区域的早期文明建立了新的视角,并为云南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
7、鲁甸野石山遗址
野石山遗址位于鲁甸县桃源乡野石村,地处与四川、贵州相接壤的滇东北高原,属金沙江下游地区。遗址面积近1平方公里,为非连续性分布,部分区域被现代村落所占据。
发掘集中于文化层保存相对完整的遗址西北部,共清理文化层5层、陶窑1座、灰坑2座。出土相对完整的陶器有300余件、铜器13 件、石器100件。该遗址年代在距今3000年左右,为青铜时代早期。
该遗址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征,遗址中石器与铜器共出于同一层位,而陶器在云南其它地区同时期遗存中较为罕见。
该遗址代表了云南青铜时代早期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其影响可能波及黔西北等相邻区域。本次发掘丰富了我们对云南乃至金沙江流域早期古代文明的认识,同时又使我们得以更细致地感知滇东北高原一定历史时期内独特的生产生活风貌。
9、会泽水城墓地
水城墓地
位于会泽县城西北的水城村西部和北部,距县城约3公里,现存面积达100万平方米。2002年3-6月对该墓地进行了部分勘探,勘探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2004年10月-2005年1月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
发掘清理西汉和东汉时期的古墓葬24座、发现墓上建筑和居住建筑遗迹各2处,另清理出明清时期的古墓葬40余座。出土文物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等遗物。
水城墓地是目前我省发现的同时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墓圹最大的墓地。此类墓地在云南省并不多见,发掘工作对于研究滇东北地区的古代文化,特别是研究汉武帝在云南置郡县以后本地文化的汉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10、大理羊苴咩城遗址
羊苴咩城遗址
位于大理古城以西,北至桃溪南岸,南至绿玉溪北岸一带。2004年11月中旬至2005年6月上旬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羊苴咩城作为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历时近500年,其间人类活动一直比较密集和频繁。这次发掘深化了对遗址的认识,出土的大量遗物和清理出的大量遗迹,带有丰富的信息和内涵,对于研究南诏和大理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 李元涛 据云南省文物研究所资料 整理
两处遗址解开昆明的前世之谜
滇文化起源于什么时候?经历过哪几个时期?远古滇池的渔民是怎么样的?随着昆明西山天子庙贝丘遗址
的出土,这一切美丽猜想渐渐有了证明的依据。
在新旧石器时代,云南的远古居民们过么样的生活?生产力水平如何?生产工具发展了何种程度?这一切疑问,在宜良张口洞遗址里,大家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由此可见,以上两处考古遗址荣膺云南十大惊世考古发现,当之无愧。
昆明西山天子庙贝丘遗址
“滇文化的见证者”
位于昆明市西山区苏家村的天子庙贝丘遗址,地处滇池湖畔。为配合高(硗)-海(口)高速公路建设,于2005年4-6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
遗址堆积主要为螺蛳壳,最厚处距地表4米左右。根据地层包含的遗物,可将堆积分为4个文化层。地层中发现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和铜器,另有少量玉器。陶器绝大部分残碎,可见器形主要有钵、碗和罐;石器有石锛、石斧等;铜器有铜条、铜鱼钩、铜箭镞等;玉器为玉镯和玉耳环残件。
出土的陶器与滇文化墓葬出土者有相同的地方,但种类和纹饰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
天子庙贝丘遗址是滇池盆地首次发现并发掘的“滇文化”遗址,是云南考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寻找的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滇文化遗址的空白,对于滇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遗址发现的玉镯、玉耳环以及铜镯,是滇文化墓葬中的常见器物,为判断该遗址的文化属性和相对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出土的陶器在器类组合上与墓葬出土的陶器差别明显,特别是口部刻划大量精美纹饰和图案的大型罐类,为以前所未见;这些陶器在形制和组合方面的变化,可能暗示遗址的年代有早晚的差别,为探讨滇文化的时代变化以及滇文化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材料。从地层中发现的残剩鱼骨和用来钓鱼的青铜鱼钩以及用于渔网的网坠等遗物看,天子庙遗址应为青铜时代生活在滇池西岸的古代居民的一个渔猎场所,为复原滇池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了重要资料。
宜良张口洞遗址
新旧石器时代在此共存
位于珠江源头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宜良张口洞遗址,地处一古河旁台地洞穴。洞口海拔1803米,距麦田河水面135米,溶洞面积500多平方米。2003年7-9月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8平方米。发掘获得古人类化石10件,动物化石约40种共1000余件,植物化石数种,石器制品若干,另外还发现炭屑、灰烬、烧骨等文化遗迹。古人类化石中,1颗牙齿化石距今约11万年。
遗址上部上层出土大量砾石工业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典型石制品。经测,中部堆积物距今约30万年,文化层为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堆积。如此连续的文化堆积在世界旧石器中、晚期遗址中实属罕见。石制品的台面修理技术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中不多见,可以和非洲、欧洲的同期文化作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