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路遇“救命”担架
汽车在广西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崎岖的山路上盘旋,拐个弯,路边一辆救护车突现眼前,在空旷的山野中格外显眼。“快看,那就是我们的担架队。”向远处望去,一群人用担架抬着一位孕妇从苍翠的大山中匆匆赶来。等候的救护车接上孕妇随即呼啸而去。
孕妇是花桥屯的何丹英,上午急剧腹痛,找来村医,经查属高危妊娠。村团支书迅速召集起青年志愿队,紧急从屯里往外抬。一头汗水的志愿队员说,翻了两座山,走了两个多小时。
本报记者 王淑军 摄
编者按:妇女承担着孕育后代、繁衍民族的使命,母婴安全关系民族素质和社会文明进步。孕产妇死亡率是国际社会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统计显示,妇女妊娠1/3危及生命。孕产妇是政府优先救助的对象。
作为国家在妇幼保健方面投入最大的专项,自2001年起,国家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简称“降消”项目)在全国贫困地区实施,至今投入4.4亿元,覆盖中西部23个省份。目前,实施地区母婴的安全状况怎样?请看本报记者发自试点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一线的报道。
茫茫群山的雄伟总让人神往。然而,深山中有这样一个与死神斗争的孕产妇群体。
山路崎岖,她们走出来要几个小时;生活贫困,她们一年难得见几次百元面额钞票;习俗约束,她们须在家生孩子,如果外出,将面对巨大的族群压力。当城市孕产妇住院正享受无痛分娩、死亡率接近零时,她们的非正常死亡却屡见不鲜。
虽然这一人群日益减少,但数量仍旧可观。帮助她们走出深山安全分娩,生下来,活下去,是一场艰辛的斗争。
广西在2003年成为国家“降消”项目试点省份,虽短短3年却取得巨大成效。2005年,51个项目县的孕产妇死亡率41/10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万名贫困孕产妇得到救助,母婴生命得以保障。
这是一场怎样的斗争?日前,本报记者走进广西群山当中……
严酷现状
孕产妇死亡竟是正常死亡
“山高高,草茫茫。女人生崽,有命喝鸡汤,无命见阎王。”山区几句民谣,道出了农村妇女对生孩子的恐惧和无奈。
广西,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有着桂林山水等风景秀丽的喀斯特地貌背后,却是观念的落后、生活的贫困、交通的不便。广西卫生厅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处处长陈荔丽称之为,“吞噬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的三只‘老虎’”。2003年广西死亡的324例孕产妇中,八成以上死于上述原因。
长期以来,在交通闭塞的山区农村,传统习俗仍有强大的约束力,特别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家里生孩子“天经地义”,外出生“会带来噩运”,为族群所不容。加上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的母子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由于年年如此,他们竟然认为孕产妇死亡是正常的事情。
“一些地方,妇女仍没有足够的社会地位。有的甚至在牛圈里生,放张简易床,上面铺把草,下面摊草灰,躺在那儿等。”陈荔丽曾看到过,一位产妇在家因产后大出血致死,在按习俗焚烧时,尸体突然痉挛坐起。那一幕让陈荔丽连续数月经常在梦中惊醒,“那是22岁的年轻生命,这种死亡在医院生产完全可以避免。”
更大的敌人是贫困。南丹县城关镇小场社区拉哨屯离县城不远,交通便利,但2002年韦妹的妈妈生她时,因为没钱,在家里生产,终因产后大出血没有及时救治,不幸死去。少了家庭的支柱,生活更为贫困,4岁的韦妹由10岁的哥哥韦明钱照看,父亲在外打工养家。一家至今住在村里唯一用圆木围起、四处透风的茅草屋里(见上图)。站在破烂茅屋前,南丹县副县长隆美云对记者说,贫困是政府推进这项工作的最大障碍。
“忘不了当时刚出生的小韦妹嗷嗷待哺、她妈妈却撒手而去的情景。”目睹那一幕的陈荔丽说,“早一日、快一点把孕产妇死亡率降下来,多少家庭可免于不幸。”
改变观念
城里人不会想到的艰难
要有效实施“降消”项目,关键要打掉拦路的三只“老虎”。
首先是观念的改变。“在城里长大的人,不会想到改变山区农民的观念会那样难。”田东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辛秀团说,因为改的是一个地方甚至一个族群,千百年来形成的习俗和价值观。
走村入户,苦口婆心,赶墟时讲,对山歌时教;对孕产妇“一对一”、“人盯人”,一遍不成,反复讲……南丹县里湖瑶族乡卫生院黄琪负责仁广村,联系6名孕妇,最远的屯要走七八小时山路。为她们做检查,说服到医院生孩子,“顺利的去两三次就可以,不顺的去七八次都讲不通,真着急。”黄琪向北指着卫生院窗外远处的隐隐青山。开始那段时间,她每月至少15天在那山里走,一大早出去,深夜打着手电回来,山路弯弯,狗叫声不绝,有时要翻10多个山头,有时要在外面过夜……
负责全区项目的陈荔丽压力更大,“流着眼泪走在深山里,只见山不见路,真不知前方在哪里。”在那坡县一个乡,当地习俗认为女人在外生孩子是丧门星,一名孕妇难产,村里人不让去医院。陈荔丽为说服村民,手举高香,送那孕妇走,迎那孕妇回,在村寨自愿作“人质”住了3天,好让村民相信并没带来“噩运”。
“上山砍柴要用刀,下河捕鱼要用网。若要生崽去医院,母子平安第一条。”如今,落后的观念在项目区农村基本扭转,新民谣在广西山区不胫而走。“提升的不仅是母婴的生命质量,还有妇女的社会地位。”陈荔丽说。
走出深山
一副担架架起生命的桥梁
艰辛的交通是第二只拦路“老虎”。在山区采访,许多农民都知道“救命担架”的事。
山区农民散居,每个村都由若干个屯组成。大山连绵,有的屯到村部要走几个小时山路,随时可能摔下山。虽经多年“分娩绿色通道”建设,中心卫生院配了救护车,免费接送产妇,公路也多起来,但多数仅能修到村部,救护车进不了深山,孕产妇出山仍困难重重,不幸的事情屡屡发生。
“如果高山村屯都有一副好担架,把孕妇送到通车地方,她们就有救了。”渐渐地,一个拯救山区贫困孕产妇的办法浮出水面,广西首个“母婴安全工程担架行动”于2001年在山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始。50个高山村,每村配发一副担架,至今挽救了近200个农村孕产妇的生命。“有高山的地方就有担架”,“担架行动”逐步在广西山区推广。
4月29日,记者采访途中巧遇并目睹了真实感人的一幕。一支担架队抬着一名孕妇,匆匆走出深山……(见下图)
记者发现,担架是用竹条编成后,绑在两根木棍上做成的。担架队员说,遇到陡峭的山路,要把孕妇的腿绑在担架上,防止人掉下来。
“自治区和各县在陆续配置,但仍然不够。社会捐助的正越来越多,许多故事让人泪下。”陈荔丽说,不过,普通担架不太适合山区使用。她理想中的担架是,类似轿椅,能半躺半坐,又遮风雨,有扶手、脚踏,轻便结实,可收缩折叠。“毕竟抬的是孕产妇,担架架起的是生命的桥梁。”
战胜贫困
“新农合”助力“降消”
当观念改变、交通改善时,把许多孕产妇拦在家里的“老虎”是贫困。广西93个县中贫困县就达49个。
“降消”项目中,产妇顺产花销300元左右,项目补助100元,多数农户能够承受。对难产,项目补助500元,但难产往往花销过千元,剩余的几百元,贫困农户难以承受。2004年广西扩大新农合试点,试行与“降消”项目结合,在出现异常分娩时给予住院费用40%至60%的报销,这对贫困孕产妇犹如一场及时雨。
因为对比是强烈的。南丹县是新农合试点,里湖乡怀里村的何妹因难产住院,花销975元。新农合先报了306元,“降消”再报500元,个人只拿100多。阳朔县未实行新农合,兴坪镇江村的谢风娟顺产,但小孩出生时得吸入性肺炎,花销1500元。“降消”项目仅补100元,个人拿1400元。谢风娟说,大部分是借的,不知何时能还上。
新农合针对整体农民的健康保障,也保障了“降消”项目的可持续性,意义是事先没料到的。南丹县2004年与2005年实行新农合前后的数据表明,住院分娩率明显提高,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显著下降。2005年,广西15个新农合试点县有4.7万名产妇报销521万元,今年新农合试点县数量扩大到40个。
成绩显著,但陈荔丽说还有许多困难:项目工作发展不平衡,仍有7个县孕产妇死亡率、12个县住院分娩率、8个县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未达到目标,个别县的经费没有配套……“项目仅覆盖一半多的人口,还有很多农村妇女孕产时面临死亡威胁。”陈荔丽说,“分娩是女人最辉煌的生命经历,也是一生中最需要帮助的时刻。不能再让姐妹们躺在血泊中死去。”
记者发稿时,收到陈荔丽的短信:“社会各界向南丹捐赠了100多副担架!那天遇到的产妇何丹英已平安产下一女……”记者仿佛又看到:南丹瑶族茫茫的苍翠群山中间,一副简陋的担架急急地向外赶着……
广西是一个缩影。帮助孕产妇与死亡进行的艰苦斗争,同样在全国其他实施“降消”项目的22个省份中展开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