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这座新崛起的煤城,2000年全市煤炭产量仅5600万吨,2004年达到1.17亿吨,成为我国第一个年产过亿吨的煤城。2005年全市煤炭产量达到1.5亿吨,占我国煤炭全年产量的约1/13。
鄂市的煤矿从1985年起步。 跨入21世纪,鄂尔多斯市重新审视煤炭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实施“大煤炭”战略,提出在短时期内打造成我国西部乃至全国最大煤炭能源基地。
极好的资源和落后的开采方式
大自然赋予了这片土地丰富的地下宝藏。全市国土面积70%有煤,6.7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是未开发的整装煤田。鄂尔多斯盆地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巨型聚煤盆地之一,保有储量占全国的1/3多。有关专家根据普查预测,鄂尔多斯盆地仅埋藏在地下20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总量就达近2万亿吨,其中埋藏深度小于1000米的达6561亿吨。目前已探明储量3667亿吨。
这里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埋藏浅,一般只有百十米深,不用打太深的井就能挖到煤;煤层厚,少则四五米、五六米,多则十几米;煤质好,发热量高;大部分为低瓦斯。正是这些有利条件,使开采变得十分容易,吨煤成本仅需30元,即使是采用综采设备,也只要70元/吨。
好的资源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前来开发煤炭资源,但因为开采容易,如今这里采煤大多仍是非常落后的方式——炮采、房柱式开采,也就是说,采8米留8米,留下来的煤作煤柱支撑着顶板。这些作为煤柱的煤,就永远留在井下了。这样综合算下来,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只有30%略多,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无疑是大大浪费了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可以说,鄂尔多斯市是全国的煤炭资源大市、煤炭生产大市,但同时也是我国同等资源赋存条件下采煤方法较落后的地区之一。记者在伊泰、汇能和乌兰集团所属煤矿看到,即使是这几家当地最大的煤炭集团,采用的仍是比较落后的炮采方式。同时,由于缺电,甚至没有实行皮带传输,而是汽车直接开到井下拉煤。这使井下污染严重,司机和井下矿工晕倒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年攻坚提高回采率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地方煤矿提高资源回采率三年攻坚战”的实施方案,推动地方煤矿采煤工艺的彻底变革,提高地方煤炭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对于机械化改造,煤矿企业的认识还算到位。目前,各矿正在进行资源整合,投资数亿元,将现有的炮采改为综采,并将年产量由几十万吨提高到二三百万吨。汇能集团董事长郭全树说,前些年煤价低,技改根本不可能。这几年的资本积累,为煤矿升级改造奠定了基础。目前,汇能正在进行综采改造,计划3年完成,使矿井达到300万—500万吨的规模。但是,现有工程技术人员远远不够,矿井改综采后,需要60个技工,从哪里来?这是当前面临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据了解,有的煤矿正在通过引进大型矿务局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解决这个问题。如伊泰集团从山东科大高薪引进了教授担任总工程师。
2006年是鄂市提高回采率的攻坚年。市里要求,90%的煤矿都要上综采。普采煤矿今年年底以前必须完成技术改造任务,资源回采率平均提高到60%以上。
去年鄂市开始推进地方煤矿的采煤方式改革,推行采煤工艺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煤矿间的资源整合正在进行,地方煤矿数量由原来的552座缩减到300座以内。鄂尔多斯市煤炭局局长郭成信提出,采煤工艺改革要一抓到底,不留任何死角。选用普采工艺、高档普采工艺矿井于今年年底前实现;选用露采工艺和机械化综采工艺的矿井,2007年年底前完成。凡没有按预期目标推进采煤方法改革的煤矿一律停产整顿,逾期没有达标或完不成技术改造任务的煤矿一律报请政府关闭,确保如期实现机械化采煤工艺改革。
鄂市副市长李世容告诉记者,鄂市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主要把住三关:机械化,2007年实现100%机械化;开采规模,根据资源条件,东部区域新建井不低于120万吨,中部60万吨,西部10万吨,技改矿要达到45万吨以上;回采率,提高到65%以上。同时,抓住四个环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绝不再开一个非正规化的矿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