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日下午,马龙从哈萨克斯坦来到向往已久的西安留学,当晚临时住在哥哥上学的西安外国语大学。第二天早上跟着哥哥等30多人到城里玩耍,未料第一站在开元商城就走散。
17岁的马龙一下慌了,因为他到达西安还不足一天,没有记住哥哥和其他同学的电话,不知道回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路线,也不认识汉字,对西安两眼一抹黑,而且知道西安是一个拥有700多万人的城市,接近哈萨克斯坦全国一半的人口,别人要找他,真是大海捞针。
马龙从11时开始在开元商城上上下下来回找,从中午找到下午,又从下午找到天黑,始终没有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曾想乘公交车回西安外国语大学,但不知道该坐哪路车。因为心里着急,马龙忘记了饥渴,自从吃了早餐,一直没有吃喝。直到开元下班,工作人员开始打扫卫生,挥手示意让他出去,马龙才无奈地出来坐在开元楼下麦当劳门口的椅子上。
马龙在开元门口守到半夜12点也不见有人来找他,站在公交车站牌下,用陕西村的陕西话和一位司机交谈。由于“陕西村”的陕西话100多年来受俄语影响,发生了变化,而且像他这样的“陕西村”青年,陕西话说得更不好,可能司机是个外地人,听不懂他的话。马龙也听不懂司机在说什么。这时来了一个要乘出租车的漂亮姑娘,用英语和他说话,可惜马龙不懂英语。姑娘见无法交流,费力地用手比画,马龙明白,姑娘是让他先跟她到她家,第二天再想办法帮他找失散的朋友。马龙胆怯,用手示意谢绝。
出租车司机通过手势让他等一会,先送走姑娘,30分钟后再回来帮他。到凌晨1点多,司机果然赶了回来。当明白了马龙会俄语后,司机一个接一个打电话,寻找懂俄语的人。打了半个小时电话,直到两点多,找到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女子。马龙用俄语告诉对方,自己住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那名女子立即告诉了司机。司机让他上车,直奔西安外国语大学,到西安外国语大学时已经是凌晨3点。虽然司机按习惯打了计价器,但马龙下车要付钱时,司机却一再拒绝。马龙硬是把钱塞到车里。
迷路虽然一时令马龙揪心,但西安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十分美好。两年来,他很想当面对那位出租车司机说声谢谢,并请他吃顿饭,可惜因当时一时着急,既没有留那位“的哥”的联系方式,也没有记车牌号,不知该怎么找。马龙的叔叔、也是记者在“陕西村”的老朋友来看望在西安留学的儿子和马龙,昨日和记者见面时,马龙说出了两年来压在心底的愿望,希望通过《西安晚报》寻找那位“的哥”。
有知情者请与本报联系,电话:88539182 87613723 记者金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