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结束的我省沪苏浙推介招商,南方某企业负责人的一番话至今记忆犹新:“你们的招商,政府角色还是太浓了,企业的戏份显得过于单薄,在项目推介现场想找到一位真正有诚意,说得清、道得明的企业老板有点儿困难。”
这两年,尽管我省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不久前省里一次项目建设推进会上,有关领导就感叹:“每年合同没少签,数也没少报,最终落实的却不多。”何以致此?签约项目含有水份、后期跟踪服务不够是其中原因。另一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积极性不高,没有走上前台成为项目运作的主体。招商引资上项目,企业不急政府急,其效果可想而知。长期以来,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惯性影响,体制机制锈蚀,市场反应迟钝;一些民营企业存有小富即安思想和缺少诚信意识,难以做大做强。这就不同程度导致了他们在运作项目、谋划发展时,习惯于找“市长”,而不去找“市场”,出去引资招商和推介产品也常囿于“集体婚礼”和“大帮哄”等形式,热热闹闹开场,不了了之收工,只开花不结果。
当然,强调企业成为项目运作主体不是让他们在市场中信马由缰、饥不择食、误打误撞。政府搭台为企业招商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企业办了他们办不到的事。要杜绝的是那种政府命令、企业唱戏,政府要名、企业受罪的现象发生。招商引资是政府部门的日常工作,不能“大而化之”,一年忙一回,一回管一年,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制定政策和细化服务上。
事实证明,企业作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其积极性,使企业面对面搞对接,实对实谈项目,发挥穷追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如我省海林市为使丰富的旅游、水能、风能、矿产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组建了6大公司,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对区域内的重要资源、优势资产和有潜力的产业进行开发、培育、项目融资,实现了政府主体向企业主体的转变;浙江某地中国最大的缝纫机厂老板是个农民,最初缺技术,软磨硬泡请来上海缝纫机厂的工程师。他拿着第一台样机到广交会展览,主办方认为没有参展资格,连门都不让进。于是他把衣服脱下来,包着缝纫机,从下水道里钻进去,向外国厂商推销。
学然后知不足,比而生奋勇心。但愿我们的企业在引资招商中早日启于思、始于行、见于效。(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