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6月8日电(记者秦亚洲 黄歆)马铃声划破了晌午山谷的寂静,45岁的黄帮斌牵着马驹从10公里外的集市回到告牙村——中国西南一个森林密布的边远山村。马背上是满满两袋肥料,他用刚领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买来的。
1900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是黄帮斌看管天然林的报酬。在告牙村,村民和村委会签订《天然林管护合同》,按照每亩4.5元的标准领取政府发放的补偿金。根据林区面积的大小,每户村民获得的报酬为1000元至3000元不等。
在这个还没有通电和公路的偏远山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为856元。
2005年起,中央政府对珠江流域贵州境内的18个县、市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管护人员发放了总计3050万元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
看管森林获得收入之前,黄帮斌以砍树为生。他从15岁开始上山砍伐木材烧成木炭,然后用扁担挑着走10公里的崎岖山路,运到镇上以每公斤0.4元的价格卖掉,一年挣不到500元。
对于告牙村168户农民来说,砍树几乎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用于购买肥料、种子、盐、酱油和粮食。
越来越多的树林被砍伐,水井一个接一个枯竭,吃水变得越来越困难。遇到干旱季节,人们需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去取水。土地也经常被洪水冲走,农民们不得不砍伐更多的木材烧炭,开垦更多的荒山种田。
这样的事情在位于中国西部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主要河流上游的天然林保护区域经常发生。
西部拥有全国40%以上的森林,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决定了下游的生态安全。而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西部的山区、生态脆弱或退化地区。中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系列措施中的一项就是对生活在江河流域上游或天然林保护区域内的农民实行“生态补偿”。
在2006年的两会上,以生态补偿为代表的国家补偿制度频频出现在众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中,国务院已经将“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在1998年就开始进行生态补偿方面的尝试,试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2001年,中国在11个省区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助基金体制试点工作,投入资金10亿元,补助2亿亩国家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补助对象为个人经营者和国有林管理者。
2005年,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黄帮斌第一次从当地林业部门领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从未和银行打过交道的他在政府官员的帮助下,把这笔有生以来最大的财产存进了自己的户头。以后每一年,他都能领到相同数量的钱。
黄帮斌说:“大家都很支持管护天然林,我们买了管道把自来水引到家里。现在村里已经修了200口水窖,即使在干旱季节土地也可以得到及时的灌溉。”
在兑现第二年的补贴之前,当地林业官员都要严格检查每一片树林,以衡量村民们的工作成效。“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几乎每天都会到自己看管的林子里走走看看。”黄帮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