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1997年10月13日晚7时40分至8时20分,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盐塘村黄泥板自然村妇女吴秀如在家中自然分娩,产下龙凤四胞胎。二女二男的体重分别为1250克、1200克、1200克、900克。
·1997年10月18日,桂林地区妇幼保健院院长沈绿奎闻讯前往黄泥板探视,并将奄奄一息的四姐弟接到桂林,免费救助。
·1997年11月13日,四姐弟“满月”,梁嗣庆夫妇为孩子们取名乐桂、乐林、乐保、乐健。
·1998年1月16日,灌阳县政府副县长熊素明驱车桂林,将活泼健康的四姐弟接回了家乡。
有不少熟悉的读者问我,你当年报道的四胞胎怎么样了?他们有多大了?上学了吗?
作为当年第一个报道瑶家四胞胎的记者,2006年5月25日,我又来到灌阳县城,采下了四胞胎姐弟生活的一组文字及照片。
采访时间:上午第二节课间休息时;中午时分
地点:教室门口;四姐弟家
四姐弟分在两个班
下课的铃声响了。
“你们看看,这是谁来看你们了?”二毛、三毛(当年保健院医护人员对四姐弟的昵称)走出教室门口,班主任邓老师故意考一考他们。二毛摇头,三毛使劲地想了想,“是彭阿姨”。我暗喜,也服了三毛的记忆力。前年六一节前,我曾经与四姐弟在桂林见了一面,他居然还记住了我是谁。正说着,大毛、四毛的班主任蒋老师领着他们从楼上教室下来了。四姐弟走到了一起,很自然地站成了一排。
两年不见,四姐弟又长高了,他们现在已上小学二年级了。我以为他们是在一个班,但没想到,大毛四毛、二毛三毛分别在两个班。我问学校易校长,为什么不分在一个班。易校长说,报名时我们是想将他们分在一个班,因为他们本是一个整体,怕拆开了他们不习惯。可是,四姐弟的妈妈却跑到学校要求分开,省得他们互相间打闹,影响学习。最后,学校尊重她母亲的意见。
同学们很自然地拥着四姐弟,友好地拉着他们的手,看得出,他们与同学相处得很好。两位班主任老师也走到他们中间,我很快地将这一镜头抓住了。
四姐弟热爱劳动
四姐弟有个特点,最爱劳动。四姐弟的两个班主任都这样认为。不是他们的值日,他们会主动请求。到了全班大扫除的时候,他们也会说,老师,我带着他们做。请示完老师后,他们就真的干了起来。
“可能是家中姐妹多,学会了相处,四姐弟对同学比较宽容,”蒋老师说。有时我在班上批评某个同学,大毛会举手发言,老师,不要批评他了,让他有改进的机会,改进了就是个好孩子。我听了也直发笑,小小孩子也这么一本正经,敢规劝老师了。“不过,他们都很有礼貌,肯定是先举手后发言的。”
在学校很团结
“入学测试时,老四慢点,其他三个很着急,争着向我求情,让他再做一下吧。”学校的廖副校长说起了那次测试。四姐弟给廖副校长的第一印象就是团结友好,互相帮助。
尽管两个班有时下课时间不一样,但他们总会在学校等齐,再回家。母亲有时来接,她一牵上老大的手,另外三个就会自然拉手排好,走出学校门口,很有秩序。
出生的时间虽然就差那几分钟,但我也发现,四姐弟对谁是老大谁是老小分得很清。叫他们照相,他们肯定是按秩序排好。
但是,他们的互相帮助也是有“原则”的。在学校,他们也经常互相“揭底”。不用家访,老师就会知道他们在家的表现。谁在家做了“不对”的事,第二天到学校,他们会告诉老师。
男孩子在家里打架
中午放学,四姐弟一前一后回来了,因为下雨淋得一头的水。吴秀如一一给他们擦干。在客厅里,四姐弟很忙,两个男孩趴在地下拍纸船,两个女孩看得入了迷。
我问四姐弟平时谁跟谁喜欢打架,大毛二毛一致指向三毛四毛,“他们两个人,打”。被姐姐告了一“状”,两兄弟有点不好意思。记得他们两岁生日时,我就看见三毛四毛为争一张小板凳互不相让,一人坐着半边屁股。
四姐弟家的客厅有二十多个平方米。他们做作业的四张小桌子分两组摆在客厅的两边。很怪,回到家里,大毛与三毛坐一边,二毛与四毛坐一边。吴秀如说,同班的两个说什么也不愿再坐在一起,坐在一起搞不拢,说是不给抄作业。抄了互相就吵起来。
女孩的成绩比男孩好
见过四姐弟的人都说,两女孩长得很像;两男孩也长得很像。邓老师说一年级刚入学时,她有时分不清谁是她班上的。有一次,她对老大说,你的教室不是在这里吗?你怎么跑到楼上去了?老大经她这么一说,有点委屈。她告诉我,老师,我是上面那个班的,确实,等我回到班上一看,老二已坐在教室里了,我这才知道自己搞错了。
说了很多趣事,但我最关心的是四姐弟的成绩。两位班主任都说,女孩子的成绩在班上是中等偏上;男孩子是中等,老四差一些,中等偏下。四姐弟对语文的兴趣超过了数学,表达能力较强。上课发言积极,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时举手。两个女孩的语文成绩都在90分以上。
政府很关心四姐弟
从当年桂林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免费救助,到今天灌阳县政府为四姐弟解决住宿、抚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四姐弟的成长,牵动着很多人的心,他们在政府和社会真情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每年的六一节前,灌阳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都会给四姐弟送上一份祝福。他们现在所读的一小,减少了他们的书费,校服也由学校出资了。早几年,我曾听四姐弟唱过一首歌,那是灌阳县文化馆萍华馆长词曲的。“亲人呀朋友,轻轻告诉你,我们四胞胎,生在瑶乡里,党把四颗幼苗爱,恩情永远牢牢记”。我想,等四个孩子长大之后,他们会理解歌词中饱含的深层意义。
校长谈到自立教育
四姐弟一家七口人。大姐姐已上初中一年级了,全家目前靠政府补助和父亲梁嗣庆的工资生活。为了增加点收入,梁嗣庆近年增加了一份拉煤的工作,每天早上7点多出门,中午回家吃顿饭,下午又接着做,晚上通常是7点多才回家。梁嗣庆说,自己也要辛苦点,多挣点钱供他们将来读书。
因为家庭贫困,四姐弟比普通孩子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易校长与我谈到他们的教育问题,说很重要的一条,是培养他们不骄不躁的学习作风。社会很关心他们,但更重要的是靠自立。易校长说,当年桂林地区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给了他们身体上的健康,今天我们的责任就是如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赞同易校长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