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一件艺术作品公开发表,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了解作品,这实在是个了无新意的想法。事实上,在传统的艺术展示和传播方式中,除了到美术馆等展览空间现场观看之外,更多的人是通过看报纸和杂志来了解艺术作品的。 严格地说,读者在报刊上看到的只是作品的图片,而非作品本身;看到的是作品的结果,而非过程。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一批根据传媒的特性,专以纸媒为创作载体的当代艺术作品将陆续刊登在《东方早报》上,艺术家希望利用报纸广泛传播的特点,与读者产生互动,并反回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这些作品是卡塞尔文献展“期刊计划”的一部分。
卡塞尔文献展增设“期刊计划”
作为全球当代艺术界最重要展事之一,每5年举行一次的卡塞尔文献展将于2007年6月8日至9月27日在德国卡塞尔举办其第12届展览。与以往的国际艺术大展不同之处在于,本届卡塞尔文献展在常规的实体展览项目之外,增设了一个名为“文献展期刊计划”(documenta12magazine)的项目,这一项目邀请世界范围内大约70家艺术期刊及网络媒体,在未来两年中共同搭建一个全球性的网上交流平台,以期拓展和深化文献展的学术议题。同时,各地杂志还可以作为遴选艺术家的学术中介。
“‘期刊计划’是12届卡塞尔文献展中与实体展览并行的一个项目,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当代艺术的言论、文献展示平台,希望借此打破地域之间交流的藩篱,这个项目在文献展之后仍将独立存在下去。”此项目的中国部分策展人比利安娜(BiljanaCiric)说。
本届卡塞尔文献展的主题分为并行的三个子题:现代是我们的古典时代吗?赤裸的生命-个体生存,以及教育———地方机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这三个主题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侧重。在中国,这三个主题可以归并为一句话———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中,我们如何拓展自我的空间。”比利安娜说。
用当代艺术的方式,以纸上展览这种简朴而有趣的形式,对我们的生存状态和环境在理论上予以宏观的梳理,在现实层面上加以细节的关照,正是这个项目的期待。
《艺术世界》与《东方早报》联手呈现
“我们将通过《艺术世界》、《东方早报》提供的纸上平台,陆续邀请国内外当代艺术家和评论家,围绕‘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中,我们如何拓展自我的空间’这一主题,通过作品与评论的方式,组织三次小型纸上展览,每一次纸上展览将分为三个部分。”比利安娜介绍说。这个项目的第一部分是邀请国内外评论家、策展人通过历史、理论层面的宏观叙事展示他们的立场。第二部分是为音乐、建筑、哲学等不同领域的年轻人建设一个讨论的平台,讨论他们的发展状态,如何拓展自身的创作生存空间,有没有可能性保持住自己的发展道路等通常很少被人关注的层面。
最后一个部分是属于艺术家,每期将邀请5位当代艺术家对文化、艺术、社会、教育提出自己的立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先在《艺术世界》上呈现为一个小型的纸上展览,然后陆续并更全面地刊登在《东方早报》上。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对艺术家的限制,这一组织形式让它和一般的展览得以区分开———艺术家的设想变得更加直接,将要面对更多的观众--艺术家传达的想法真正能够成为一种信息而不仅仅是一件摆设。
第一批参与此计划的5位艺术家有耿建翌、郑国谷、李坪虎、朱昱和施勇,他们为这次纸上展览创作的作品将陆续刊在《东方早报》上。
链接
卡塞尔文献展
卡塞尔文献展
与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一起并称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当代艺术展。由于文献展间隔年份长,因而能参加文献展更是艺术家格外的殊荣。第一届文献展创办于1955年,当时只是一个政府活动的附属展览,经过之后数十年的发展,到2002年的第十一届文献展时,卡塞尔已经成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圣地。50年间,文献展展示了当代艺术的矛盾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激发了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热情、观念和理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潮流。
2001年的第11届展览被认为是西方大展的重要转折点,策展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5个平台……使一个本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展览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冯梦波和杨福东等两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了上届展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