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卡维:一个“全球化恐怖分子”的血腥旅程
本报记者王慧卿综合报道
阿布·穆萨卜·扎卡维1966年10月30日出生于约旦安曼以北、素有“约旦的底特律”之称的扎卡市。这个城市是个犯罪丛生的工业城市,几乎没有树木,只有大片煤灰色的住房。 扎卡维有七个姐妹和两个兄弟。他的父亲是个传统的医生,母亲身患白血病。
据扎卡维幼年时的朋友说,孩提的他跟其他男孩差不多,在学校是个普通的学生,放学后就在街上踢足球,也不常去清真寺,但是他喜欢打架。他的堂弟说:“他并不强壮,但是胆子很大。”
曾为小记者
17岁的时候,扎卡维离开了学校。朋友们说他开始酗酒,并且文了身,二者都为伊斯兰教所不容许。根据美联社获取的约旦机密报告,扎卡维曾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因性侵犯被捕。直到20多岁,扎卡维才结束了这种游荡生活,随一大批阿拉伯青年来到了阿富汗东北部。
1989年春天,年轻的扎卡维作为志愿者进入阿富汗参加“圣战”,与当地人一起反抗苏联入侵。但是他到得晚了些,苏联军队刚刚从阿富汗撤军。没能握枪,扎卡维拿起了笔,为一份名为《铜墙铁壁》的“圣战”小刊物做记者,四处采访阿拉伯战士,请他们描述他错过了的“光荣战争”。扎卡维的姐夫萨利赫·哈米(S a l e h a l H a m i)回忆说,那段时间他们曾在一个山洞里露营,扎卡维跟他说了一个特别的梦。他说,他看到一把剑从天而降,上面写着“圣战”二字。
极端主义的缘起
1992年,扎卡维回到扎卡市,并在1993年因私藏武器被捕。第二次监狱生活大大改变了扎卡维。
与他关押在一起的政治犯记得他不断坚持锻炼,用床框和装岩石的橄榄油瓶子做成简易杠铃。扎卡维还会一连数小时阅读《古兰经》,试图记住所有的章节。
曾与扎卡维同监房的肖伊许(F aiq al S h awish)回忆道:“当涉及‘圣战’和学习时,扎卡维是坚韧不拔的。”这符合扎卡维的个性,做事非常极端。
随着体格变得强壮,扎卡维的和影响力也增强了。他的坚定和力量使他富有吸引力,只消一个眼神就能让别人服从他。他的宗教观念也日益严厉,如果狱友阅读《古兰经》以外的书籍,就会受到他的鞭打。
1999年的春天,约旦全国性的大赦结束了扎卡维的服刑生涯。2000年,在阿富汗南部城市坎大哈,扎卡维最终与本·拉登会面了。两个人拥有共同的目标:传播伊斯兰教。但是当时拉登的注意力在“遥远的敌人”美国身上,而扎卡维的“圣战”观念则不同,他的敌人视腐败的阿拉伯国家政府,特别是他的祖国约旦。这也是扎卡维当时没有向拉登发誓效忠的一个原因。
扎卡维通过阿富汗西北地区到达伊朗边境城市赫拉特,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训练营,训练能够回到约旦执行自杀性使命的人。2002年初,扎卡维在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又设立了一些训练营。他预期美国会入侵伊拉克,于是安排童年好友负责训练营后,他于2002年夏秘密进入巴格达准备“圣战”。
“身价”等同本·拉登
作为一个来自扎卡市的贫穷的贝都因人,扎卡维缺乏把伊拉克的逊尼派教徒团结在他周围的宗教权威。他还急于在逊尼派和什叶派教徒之间引起冲突,否则两派联合,就很可能把他这样的“圣战者”逐出伊拉克,因为他们是外国人。
正是这样的需要让扎卡维与拉登走得更近。只有拉登才能够帮助他树立宗教权威。在拉登身陷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的情况下,扎卡维迅速成为新的对抗美国的象征性领导人。2004年,拉登终于接受了扎卡维,两人所领导的“圣战”终于合二为一。
扎卡维将伊拉克作为他的“圣战”基地。根据美军掌握的情报,扎卡维制造了伊拉克战争后的一系列自杀性爆炸袭击。之后,美军发出通缉令,宣布向任何提供导致扎卡维被抓或被杀情报的人奖赏 1000 万美元。2004 年6 月30 日,美国政府进一步将扎卡维的赏金涨至2500万美元,使其“身价”等同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
扎卡维的行踪飘忽不定,神出鬼没,几乎没有几个人认识他,要找到他决非易事。然而,2006年6月7日,美军的炸弹终于摧毁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