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荡秋千 李 林画
北京人善于找乐儿。
何谓找乐儿?就是寻找生活的乐趣。这是北京人的一大习性。有人说,北京人乐观、豁达、宽容。恐怕与这找乐儿的习性不无关系。
生活中的乐儿,可谓多矣。但北京人能把这乐儿找到,并把它们放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内,使自己的日子过得自在、滋润。
北京人的乐儿都有哪些呢?说起来还真不少,就说这地上玩的:有踢毽、拽包、跳绳、抓拐、弹球、养鸟、养鱼、下棋、遛弯儿、打扑克、推铁环、抖空竹、抽陀螺、捉迷藏、斗蟋蟀、粘蜻蜓、养蝈蝈,等等。
还有那空中玩的呢,比如,养鸽子、荡秋千、放风筝,等等。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过去民间的一些玩法、一些乐儿。现在说起来,有些人也许都不熟悉了。但在过去可是兴盛了好长时间。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在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玩过。当然,有的玩意儿至今还有的人在玩,比如,养鸟、养鱼、踢毽、抖空竹、放风筝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玩意儿有意思,能给人带来活动身体、增添乐趣的益处。
下面咱们就选几种介绍一下:
踢毽子:先说什么是毽子?毽子是用五六根鸡毛插在几枚铜钱的孔里,然后用线绳系紧做成。铜钱在这里起一个“底座”的作用,无论怎么扔,鸡毛总是直挺挺地竖立着。踢毽子可以一个人踢,也可以几个人一块踢,但不能掉地上。你踢给我,我踢给你,如此循环,很有意思。有的人踢毽子挺有本事,能踢出好几种花样来。前些天,笔者到景山公园一游,看见一个人在踢毽。随着身子的转动,他前后踢、左右踢,毽子在他周围上下飞舞,颇见功夫。不大一会儿,他又拿起绳,一边跳绳,一边踢毽,令围观的人们不禁鼓起掌来。
踢毽子流传了好多年,至今还很兴盛。踢的时候,只需一个毽子,不要什么专门的场地,有块地方就行。这玩意儿活动量大,踢一会儿就一身汗,对活动身体有好处。不过,要踢好得有点技巧才行。
荡秋千:秋千,大家都知道。由两根木柱搭成一个“门”字,从上面垂下两条绳,在绳的末端装有一块长木凳。人坐在上面,两手握紧绳,自己往前一悠,或者旁人帮助推一下,人就前后、上下悠起来了。小时候在我家前面一条胡同里,有一个姓刘的老头儿,他家的院子挺大。他们就在院子中自己安了一个简易的秋千,我们常到那儿玩。荡秋千,很好玩。无论是小伙,还是姑娘,坐在上面一种飘逸之感油然而生。起落之间衣裙飘动;进退之际,欢声笑语。宛如有诗所云:“秋千一架名园里,人隔垂柳听笑声。”时下不少人家搬到楼房去住了,但住在一楼的人家还不忘那秋千。他们在门前的一小块空地上,除了种些花草外,还自搭了一个小秋千。闲暇时光,一家人在小院里聊天儿,孩子坐在秋千上悠来悠去,既舒服,又惬意。
遛弯儿:遛弯儿也是人们找乐儿的一种形式。遛弯儿这个词,是北京方言,官名叫散步。随随便便,身心放松,没有什么具体的目的,在街上漫步;从哪儿走的,遛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出发地,这就叫遛弯儿。笔者接触过这“遛弯儿一族”,他们大都已经退休在家,遛弯儿成了一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早晨遛,下午遛,晚饭后接着遛。遛的时候,有一人独行,但更多的则是几个人结伴同行。一边走,一边聊着;有时还就街头见到的事儿即兴发表点议论。除了在街头遛以外,有的人喜欢到公园遛。公园里,花草吐艳,树木葱茏,空气新鲜,遛上几圈,舒服得很。近些年来,常在景山公园遛弯儿的人,又有一乐:那就是唱歌。这唱歌完全是自发的,在北面的山角下、空地上,几乎都是唱歌的人;一个人领唱,周围一群人跟着唱。那阵式挺震撼人的,谓之“人似海,歌如潮”,一点也不为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