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故事导读
她一直是父母的乖乖女。
她曾是一名导弹制造技术人员,但她毅然辞职经商,干起了餐饮。
她发现偌大的主城没有特别合口味的菜,于是做起了百年老菜———“老扣碗”。
她向老扣碗传人请教,为了做出原汁原味的老扣碗,她走进深山寻找独具特色的土碗。经过一系列挫折,她终于成功了。美食家
“哦,就是这个味,好香好爽哟。”
“今天的肥肠扣碗细滑、更爽口,又有一点进步啦,要是再加点辣椒,就可更迎合本地顾客的口味了……”昨日中午11时15分,记者跨进位于沙坪坝区三峡广场404车起点站斜对面的百年老扣碗的厨房时,年轻的女老板正低头弯腰品尝刚出笼的各式扣碗,一旁的掌勺师傅曾强则现听意见现改进。“哦,就是这个味,好香好爽哟。”罗兰被辣得直嘟嘴,双手不停对着面部猛力扇风。但不断眨巴的眼中却露出享受的神情,让人羡慕得对面前的食物不禁只咽口水。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做过家务。很难想象我可以给师傅提意见吧。”罗兰坦言,自经营老扣碗起,师傅的手艺和本地顾客的口味接轨,自己经常充当首个食客,提供改进意见,功劳不小。
罗兰喜欢笑,说话的语速也比较快。她称自己是双重性格,在单位遇到陌生人时就显得很被动。“但看到你觉得特别有缘分,说话也像打机关枪了。”说完,右手搭在记者肩上,任凭爽朗的笑声在餐厅回荡。辞职
“从没想过自己的命运会有戏剧性的转变。”
长过肩膀的细卷发,鲜艳的中长吊带裙,外披一件黑色坎肩,搭配白色的7分紧身裤。如此时尚的装扮加上瘦削的中等身材,31岁的罗兰看上去像20出头的小女孩。
不见罗兰在现场管理的实际操作,很难相信她与饮食的关联,更无法把她与制造导弹联系起来。“那时,从没想过自己的命运会有戏剧性的转变。”
罗兰的老家在城口县一偏僻农村。父亲在县城的机关供职,母亲是一村小老师,家有5个子女。“我是老四,记忆中,因为父亲的坚持,我们5兄妹都读完大学进入了机关工作。”罗兰从小都是家中的乖乖女,按父亲意愿完成一家军事学院的三年学业后,她被分配去从事导弹制造的技术工作。“如果没有经商的丈夫,我或许会一直呆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
2002年底,休完产假的罗兰面对因为生意四处奔波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女儿,她反复考虑是不是辞职算了。开始,父母反对,亲朋好友也纷纷劝阻,罗兰却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她当时的想法是:“开个餐饮店不但可以成就我的创业梦想,还能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递交辞职信后,罗兰在万州区新城路开起了火锅馆。
才开业时,因为朋友的支持,火锅馆红火了一阵。但由于罗兰对餐饮一窍不通,管理不善,口味没有改进,再加上道路改建,火锅馆开张1年半后因亏本关门。从此,罗兰在家闲起。深山找碗
“由于工艺和配料太独特,这种土扣碗在市面上很难找到了。”
2004年春节,罗兰和丈夫到三峡广场和解放碑游玩。几天下来,她发现“这么大的城市却找不到合口的东西”。罗兰再次突发奇想,欲将丈夫家祖传而只有少数几个族人所会的扣碗菜搬到重庆来。“那是乡下的东西,恐怕难登大雅之堂。”一向支持她的丈夫这回心里却不踏实了。
罗兰决定自己单干,随后,她回万州区武陵镇,寻访会做扣碗的老师傅。
老师傅对罗兰的想法大为称道,并建议用传统的土扣碗,保持这一菜系的原始口味。
在老师傅的推荐下,罗兰带着“扣碗”第3代传人曾强开始四处寻找土扣碗。“由于工艺和配料太独特,这种土扣碗在市面上很难找到。”他们穿山越林,四处走访,经过20多天的艰苦寻找,终于在武陵山一僻静之处找到了一个窑子。“但它已经没有生产这种土扣碗了。”经软磨硬缠,罗兰以1元1个的价格预定了5000个老扣碗。9个扣碗菜
“老扣碗一直是在乡下,至今已快绝迹了。”
2005年4月7日,罗兰前后张罗了半年多的“百年老扣碗”在三峡广场开业。
“老扣碗一直是在乡下,至今已快绝迹了,食客来前,我为自己的‘创新’暗捏一把汗。”但是,让罗兰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进入自己店堂的首批客人竟是一对残疾夫妻。“他们的穿着打扮与乞丐没多大区别,而且还背着两个大包,我当时就想,惨了,将来的生意肯定有得磨。”心里虽忐忑不安,为了不让开张生意受影响,罗兰还是亲自热情招呼,并安排他们坐在进门的位置。
紧跟着进来了一孕妇,罗兰一下紧张了。她开始后悔没有看日子就随便开门迎客,但无论如何,进门的就是上帝。正当她招呼孕妇时,四位推门而入的军人让她的心再也控制不住而加速狂跳了。“下回又要来啥人物哟,看来今天的日子真有点怪。”
但是,原本当主菜的9个扣碗品种,本地食客却将其当开胃的点缀。由于没有其他“帮衬”,很快生意一落千丈。聪明的罗兰立刻调整思路,再回万州请来炒菜师傅,顺应客人的需求。仅1个月时间,原本门可罗雀的店堂开始拥挤并打拥堂。但是,罗兰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房东却又要收回门面,罗兰急得躲在家哭。开发新扣碗
“现在已发展到排骨、粉蒸肉、藕丸子、南瓜、土豆和汽水肉。”
正当罗兰为自己的店铺面临拆除不知所措时,旁边门市招租的消息让她绝处逢生。
从去年12月搬至新店铺后,罗兰下决心要让自己的老扣碗在重庆生根发芽。她每天8点准时上班,与员工同吃同劳动,晚上客人散尽后,开始研发新品种。“现在,我们的老扣碗从过去仅有的传统肥肠、羊肉、烧白已发展到排骨、粉蒸肉、藕丸子、南瓜、土豆和汽水肉。”
生意越来越好。罗兰的生活也小资了:早晨睡到自然醒,出门前在家听音乐、翻看杂志。11点左右到店堂负责收钱。闲暇时上街逛时装、美容。“一家三口终于在重庆有了‘根据地’。”物质生活得到了提升,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更舒坦。在生意场上经历了风雨见彩虹的罗兰现在时常回想起生产导弹的日子。“若有可能站在当年的岗位上,哪怕只站站,该有多好呀!”
本报记者 董亿 文/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