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6月8日,本报报道《工地铲车“太岁”头上动了土?》后,记者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称,沈城有个专门收藏太岁的专家。当天,记者采访了这位叫任玉满的收藏者,了解到关于“太岁”的传奇故事。
当日,已近天命之年的任玉满介绍,他出生在哈尔滨,在内蒙古的部队行过医,做过卫生员,他对医药医理、人体经络有一定的研究。复员后,任玉满在县城农机公司当过工人,当过经理,经营过酒城,后来来到了沈阳工作和生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一些古书:“太岁:食之可长生不老,却来无影去无踪,秦始皇不曾寻见。偶尔面世,实属天机,俗人凡眼哪可得见?民间又传‘太岁头上不可动土’”。
“我要收藏太岁!”有了这个念头,便一发不可收,只要有太岁面世信息传来,他必电话询问,锁定目标后,他必长途驱车风尘仆仆去寻“太岁”。从1998年至今,他相继从内蒙古、吉林、岫岩等地寻到五尊太岁,留下一串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一:珍藏几年“封”如故发现时间:1996年夏季
发现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村旗,嘎仙洞前。由当地猎民打猎时在山坡草地上发现的,请回家之后在自家的菜窖里放了两年。
生物形态:形状不规则,上小下大,直径约45厘米,高50厘米,重20千克。通体褐色,上深下浅;外皮有皱褶,如干肉,顶部似帽,皱褶似肠,颜色稍白,内有丝状纤维,或粉状结构。
收藏故事:任玉满得知内蒙古自治区的猎民发现了太岁的消息,立即赶去,将太岁收为己有,这是他收藏的第一块太岁。2000年,他将这尊太岁放进怪坡一个展馆里展出,从此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展室里,太岁被放进一个玻璃箱里,填了水,没过了三分之一。开始玻璃箱上盖是严丝合缝的,但一天之后,箱里已被气体弄得模糊不清了。蜡烛放进去,不燃。知道它有呼吸,于是将玻璃箱上盖留了点缝。开始太岁是放在玻璃箱中央的,因为有些侧偏,所以底下垫了垫,可它自己向东南方向挪位了。
有人胆大,尝了泡太岁的水,有说甜,有说苦,也有人说没什么味。如今太岁放在水里几年,水仍不混浊。太岁在夏天零上30多摄氏度不腐烂,冬天零下10多摄氏度不死。水越来越少,它仍活着,只是外壳变得硬些。故事二:寻耕牛巧遇“软肉”发现时间:2002年5月30日
发现地点:吉林桦甸县夹皮沟云峰村双合屯。一天傍晚,农民韩增禄与儿子上山寻找白天走失的耕牛,脚底踩上了一块软肉。仔细查看,只见草堆中有一处新土,怪肉坐在上边。当晚搬回家,用秤称,有40余公斤。
生物形态:这块太岁长140厘米,厚度1517厘米,径宽约47厘米,外观看呈“八”字形,中间相互联接,呈两片肺叶状,外表沾满厚厚的腐殖土,通体柔软,黑色。
收藏故事:韩增禄发现了巨大太岁是在当年冬季被任玉满获知的。当天《沈阳晚报》转载《吉林晚报》的这条消息,任玉满立即打电话与桦甸县联系,然后起程赶赴吉林。
傍晚,车子才开到了韩家,韩增禄告诉他已经把太岁送到吉林某大学进行科学研究了,家里只留了一小块。任玉满好说歹说,付了钱,韩增禄才同意割牛肝般大的一块给他收藏。回来后,任玉满一直将它放在办公桌上的瓷钵里,里边放了土。故事三:清明扫墓发现“聚肉”
发现时间:2003年4月5日,清明节
发现地点: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发镇胜利村小三姓屯一个干涸的壕沟里。
生物形态:这块被命名为聚肉的太岁,是收藏者手中最大的一尊,呈直立圆柱形,高1.1米,圆柱直径40厘米。上部稍细,顶有檐似盖,中间有两道腰线。腰部一侧破损,露出内部结构。底呈圆形,立不稳。通体褐色,密实,外皮坚硬,内部结构有竖状纤维,如瘦肉丝。用嘴嚼之坚硬如牛板筋。刚被发现时重60余公斤,现在已经长到75公斤,直径有45厘米。
收藏故事:这天是清明节,任玉满回到老家哈尔滨,与本家哥哥到郊外为长辈扫墓时,在一个丘陵上多年形成的壕沟里发现了这块太岁,这是他自己发现的太岁。当时看到杂草里出了一堆新土,土是湿润的,上边盘着一个黄褐色的“怪物”,像肉体,用手拍打,有弹性。因为对医学略通,一下想到是太岁,就用车拉回家。2004年送到沈(阳)铁(岭)高速公路怪坡管理处,放在水缸里,注水保存起来。故事四:宛如钟乳石的“土肉”发现时间:2003年
发现地点:鸭绿江边,由当地农民在江边沙土中发现的。
生物形态:重7.5公斤,高32厘米,截面呈椭圆形,长径29厘米,短径17厘米。上下底均有从中心向外散射的利棱。整体白色,顶部呈褐色。外表干燥,有凸起,如废弃的果核、如瓜果干瓤、如钟乳石,被放置在一个磁缸里,水全淹没贮存。故事五:捡蘑菇捡到“肉灵芝”发现时间:2005年11月
发现地点:鞍山岫岩农村的山上林地,一位农民在捡蘑菇时发现的。当时,太岁与腐殖土青苔结合在一起,像个大圆盘,呈胶冻状,用手一捡却碎了。当地农民只拿回一部分,剩余的用腐叶埋上了,想来年春天再捡回来。
收藏故事:发现太岁的农民打电话给任玉满,他赶到岫岩这位农民家里,小心地将这数块太岁用塑料袋带回,其总重10余公斤。
生物形态:直径有1米,厚度20厘米。形状不规则。外表褐色,内部呈乳黄色,有上下竖条状。颤、软,如碎冻,如胶粒,其上还长了草芽和植物的根,成了植物的营养源。
“有生之年,我一定要继续专研这种神奇之物,争取破解种种谜团!”任玉满对记者说。本报记者唐葵阳
摄影王立成记者电话:8106085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