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阳嘴子前春秋古墓群赫然上榜。在嘴子前的地下,到底埋藏着怎样一段历史?本报记者走近这座千年古墓——
8日上午,记者沿着招虎山北麓曲曲弯弯的乡间土路,来到大山深处的嘴子前。 穿过村前一条自北向南的无名河,一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平坦、宽阔的土台上,两间高大的简易房赫然在目。海阳市博物馆前馆长、副研究馆员王志文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古墓遗址。”
小山沟大墓群
国宝,浮出水面
公元前500年前后,齐国一位权贵死后,他的后代选择远隔都城千里之遥的胶东海阳嘴子前,按照国王级的规格为其下葬。
有谁敢冒着满门抄斩危险如此嚣张?随着海阳市盘石店镇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抢救性发掘,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
1977年秋,嘴子前村整修大寨田,村民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发现并出土了一部分箭镞和车马器,后来文物工作者依据出土文物分析,这可能是一处车马坑,并将此坑编号为5号墓。1978年2月,村民挖土填地,先后发现挖掘2座墓葬(后编号为1号墓、3号墓),其中陶器、木器悉被破坏,青铜器大部分被博物馆收入馆藏,共计40多件。
1985年夏,海阳市博物馆对暴露严重的2号墓进行了挖掘和清理。出土文物120多件,其中大部分是陶器,铜器仅有3件。2号墓是一座长方形土圹墓,填土为黄沙土,椁盖板上封有青膏泥、椁室四周有夯筑的熟土二层台,单椁单棺。人骨已朽烂,不见痕迹,铜器有鼎、盆,陶器有簋、宽沿簋、罐、豆等,仿铜礼器的木器有壶、盂、勺、俎等。此后,该墓群先后被公布为烟台市和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2000年7月,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先后对已裸露的4号墓和6号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出土了陶、木、铜、玉质等各类文物共400多件。1997年全国文物精品展,山东共调展了24件文物,4号墓就有12件,其中3件当即被列入“中国文物精华”,一件被认定为国宝,全国不少知名专家慕名前来考证研究。
帝王?将相?
墓主身份扑朔迷离
墓群的发现,不仅当地人连连称奇,考古学界的目光也开始投向这片历来被专家们忽视的偏远之地。特别是随着4号墓发掘出很多出人意料的珍稀文物,引起举国震惊。这座墓中出土了包括“七鼎、九钟”在内的260多件文物。其规格之高、出土文物之多,在全国也属罕见。
一个巨大的疑问,开始拷问考古学界:墓的主人是谁!?
烟台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说,西周时期统一形制,强调森严的等级差别,将鼎的不同数量组合赋予特殊含义,标明官次、等级。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宴会或祭祀,有“列鼎而食”和“钟鸣鼎食”之说。这七件列鼎,除一件盖鼎外,其余六件形制一致,大小依次递变,颇具列鼎之势,如按七鼎视之,其规格应是列国诸侯。
同时出土的一套编钟共九件,七个甬钟、两个纽钟,陪葬在椁外的二层台上。出土时黑漆朱绘的钟架还历历在目,但钟锈蚀较重。这九钟经专家鉴定已校过音,说明墓主家中有音乐家能够对编钟校正音律。出土编钟,全国校过音的很少,这就更增加了墓主的神秘感。
通过对墓葬考古断代,4号墓属春秋晚期早段,这个时代山东大部分地区属齐国的疆域,是姜家统治齐国的后期。七鼎九钟,即使在这一时期,礼崩乐坏,以越礼僭制看待,墓主身份也略同于诸侯。但姜齐后期的国王大都葬在齐都临淄,有史料可查,那么八百年齐国,到底是哪一位国王葬于此地呢?
宫庭故器揭开
陈妫后裔帝王梦
专家开始从随葬器物中寻找打开秘密的钥匙。
王志文说,墓中出土了一件有铭炊器“甗”,铭文大意是:姓陈的大夫做了这件器物,世世代代相传使用。铭文中陈字右边的“攴”旁,是典型的陈国特点。墓中青铜大盂口沿上的铭文“圣所献妫下寝盂”,意为“圣”进献给妫氏的下寝之盂。史书载:妫“陈姓也”。西周初,封舜的后人胡公满在陈国当诸侯,陈国在河南妫水流域,当时习俗以地为姓,地姓“妫”、国姓“陈”,上述两种有铭器说明,墓主既姓陈又姓妫,无疑是陈国的宫庭故器。
那么它们怎么来到东方齐国了呢?
这与陈国的两次宫廷变乱有关。公元前696年,陈国诸侯陈历公生子完,号敬仲。完一出生即被封为太子。后来陈历公的侄子陈庄公杀叔篡位,废太子完,立自己的儿子御寇为太子,庄公去世,其弟宣公继位。宣公21年,一宠妃生子后,宣公杀太子御寇,封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完对宣公的残暴非常惧怕,在公元前672年,连夜逃奔齐国。
完奔齐后,做了齐国工正(工业部长)。到封邑后,完改姓田,决心扎根田地百姓,夺取齐国天下。从此,田氏家族处心积虑,承前启后,拼搏创业,实施施德于民、散财聚心的谋略,家族势力越来越大,到五代田乞时,升为齐景公的大夫。
专家们推断,嘴子前古墓群的时代是春秋晚期,与田乞、田常的时代相符,墓葬所在地又属于田家的封邑范围,这一诸侯葬墓的主人姓陈、妫,非田家莫属,嘴子前4号墓很可能是田乞的墓葬。在当时,田家只是相,用了诸侯的丧葬规格,是应受到满门抄斩处罚的。为掩人耳目,到天高皇帝远的东方封邑选择墓地,说明田家的世代帝王之梦,至此已经看到了曙光。
保护遗址
守护精神家园
沧海桑田,千古英雄浪淘沙。从田完奔齐,田乞、田常擅政,威王、宣王争雄,孙武、孙膑兵法,田单火牛阵,直至田横五百义士殉难……田氏家族前赴后继,在齐国这片土地上为华夏文明谱写出许多壮丽的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老百姓是最通情达理的。”王志文说,嘴子前春秋墓群遗址,一直以来保护良好,得益于嘴子前村民最朴实的历史文化认知和对文物保护坚定的国家观念。
在墓群遗址,记者遇到嘴子前村一位姓王的村民:“知道这座墓群的主人吗?”
“知道一点,好像是齐国田家的。”
“了解他吗?”
他憨厚地笑了:“说不好。但俺知道他是个对老百姓好的人。”
王志文介绍,1978年当地村民第一次在耕作时误挖1号和3号墓葬,出土了大批文物后,除了不小心损坏部分,几乎全部上缴给当地文物部门。
“村民的国家意识、法律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嘴子前村支书王富亭告诉记者,几十年来,不断有盗墓者前来盗墓,都被村民及早发现、及时制止。有的盗墓者想重金收买他们,不仅阴谋没有得逞,反被村民送进了公安机关。
烟台博物馆副馆长林仙庭说:“保护遗址、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记者 权立通 柳昊杰 通讯员 高爱东 张真
嘴子前墓群历史背景
陪同采访的考古专家向记者讲述了嘴子前春秋古墓群的历史背景。
田齐代姜齐,实际是奴隶领主与封建地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也是春秋与战国历史分期的标志。
景公时期,齐国宫室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姜家的统治摇摇欲坠。尽管有相国晏婴极力维护,但田家作为封建社会一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受到人民的拥护。齐景公、晏婴去世后,田乞灭掉了高昭、国夏两大贵族,杀了新君晏儒子,立齐悼公为王,自己为相,专擅齐国政务。此后其子田常继为相国,到田常的儿子田盘为相时,安排家族兄弟全部担任齐国重要城邑的行政长官,实际已掌握齐国政权。公元前391年,田盘的儿子田和将姜家最后一位国王齐康公废掉,贬到海上,自己做了国王,“妫为田昌”,田家终得齐国天下。记者权立通
嘴子前墓群青铜器精品
嘴子前先后发现6座东周贵族墓葬,出土大量器物。1994年发掘的4号墓,出土文物之多、规格之高在胶东地区当属首次,其青铜器精品尤为可观。
盂
大直口,宽沿外折,口沿外缘又为窄矮的立沿。方唇,深腹,弧壁,大平底,底周缘略高起。腹上部设4只大耳,两两相对。耳略似圆柱体,中空,向内开口。耳前端为兽头饰,兽圆目张口,齿舌毕现。兽角变形为宽大的枝形花冠。盂颈、腹遍布繁缛的蟠龙纹,分为四道纹带。龙目及躯体交接点有圆窝球状高乳钉,其余均为减地平面浅浮雕,盂口沿刻有铭文7字:“圣所献为下寝盂”。高37厘米,口径69.5厘米,重36公斤。
考古学中,此类器物一般称鉴,盛水后当镜子用,此器自称为盂可能另有它用。大盂出土后,1995年赴台湾展出,1996年赴日本展出,1997年参加全国文物精品展,世人瞩目,成为一件国宝。
鼎
7件。1件有盖,其余6件无盖,大小相次。直口,方唇,浅腹,立耳外侈,圜底近平,三蹄足内敛。上腹部饰一周变体龙纹。最大的一件高37.2厘米,口径42.8厘米。盖鼎是7鼎中最小的一件。平盖,斜折沿。盖面设有四只对称的板状钮,钮立面呈缺角方形,一端高起作下卷角羊首状,钮侧面饰勾线纹。盖面中心饰一周双行勾线纹。鼎口为内敛的子口,口下设一对方耳,圆腹,圜底,三蹄足。鼎腹饰三条纹带,中间主纹带为垂鳞纹,上下为三角勾线纹。高26.3厘米,口径21.6厘米。
编钟
9件。7件较大的为甬钟,2件较小的为钮钟,均为合瓦式。甬钟的形制花纹一致。最大的1件,舞部饰四组屈体S形双首龙纹,鼓部为一对卷体龙纹,篆部饰重环纹,柱状枚。高34.5厘米,铣间16.8厘米。2件钮钟形制花纹一致。最小的1件钮钟无枚,双面均饰浓密的S形勾线纹,舞面由龙纹变形为窃曲纹,高15.7厘米,铣间9厘米。记者权立通责任编辑:亦木 |